:::
土壤構造 - 教育百科
土 | |
壤 | |
構 | |
造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oil Structure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土粒間的排列現象。土粒在土壤中呈現單粒與團粒或土塊之形態,依其形態分可以區分為 (1)板狀構造,指呈薄片水平狀的平行排列 (2)稜柱狀構造,柱狀垂直排列 (3)塊狀構造,呈橫軸與長軸幾乎相等 (4)似球形構造,形成圓球形或多面體 土壤構造中,土壤孔隙的大小決定水分與空氣存在之空間,並直接影響到植物生長所需之養分。因此適當的土壤構造,對土壤物理有下列優點: (1)使土壤孔隙度大小及粗細適宜 (2)使土壤有良好的滲透能力,得以減少逕流與沖蝕 (3)使土壤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以供作物生長之吸收水份 (4)使土壤有良好的通氣狀況 (5)使作物易於吸收養分及水分,根系容易伸展與穿透 (6)減少水分蒸發 (7)使土壤易於耕作 (8)減輕風蝕災害 因此改良土壤結構,常為改良土壤生產力方法之一,其主要的方法有(1)客土法(2)使用土壤改良劑,如石灰(3)添加有機肥(4)耕犁法(5)敷蓋法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土壤構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soil structure |
作者: | 洪如江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土粒聚結而形成的三度空間排列型式,稱為土壤構造。 非凝聚性土壤,例如粗粒土壤中之砂,細粒土壤中之非凝聚性粉土(或稱沈泥),土粒之排列,主要是由重力作用而形成單粒堆積構造(single grained deposit structure),極細的砂土或粉土粒,可能形成蜂窩構造(honeycombed structure)。 凝聚性土粒,其表面作用力強烈,在水中沈澱途中,土粒常常相互膠結成群而繼續下降,至靜止時,形成內部空隙比例很高的膠凝構造(flocculent structure)。由於凝聚性土粒(粘土粒與極細粉土粒)中之粘土礦物顆粒外形,多呈扁平狀,有如卡片者,因此有部分西方學者,以卡屋構造(card-house structure)稱呼膠凝構造,亦頗傳神。在膠凝構造中,扁平粘土粒之接觸型式,主要有三種:(1)面-面接觸;(2)角-面接觸;(3)邊-面接觸。 角-面接觸處或邊-面接觸處,常由吸引力把二土粒拉緊在一起;面-面接觸之間,在壓力不是很大的情況下,係由某些離子(常是陽離子)或不自由的水分子充當結合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土壤構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