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埏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ㄊㄨˇ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yánsh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án
解釋:
[名]
1.荒遠的地方。《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泝八埏。」李善注引孟康曰:「埏,地之八際也。」
2.墓道。《文選.潘岳.哀永逝文》:「撫靈櫬兮訣幽房,棺冥冥兮埏窈窕。」李善注引《聲類》曰:「埏,墓隧也。」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n
解釋:
[動]
用水和泥。參見「埏埴」條。
[名]
製造瓦器的土模。《管子.任法》:「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ㄧㄢˊ

1. 地的邊際,引申為荒遠之處。大徐本《說文解字.土部.新附》:「埏,八方之地也。」《玉篇.土部》:「埏,地之八際也。」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泝九埏。」《元史.卷六九.禮樂志三》:「神功耆定,則被垓埏。」

2. 墓道。《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陳蕃》:「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餘年,鄉邑稱孝。」《文選.卷五七.哀.潘岳.哀永逝文》:「撫靈櫬兮訣幽房,棺冥冥兮埏窈窕。」李善.注引《聲類》曰:「埏,墓隧也。」

㈡ㄕㄢ

1. 「埏埴」:

⑴ 用水和泥以製陶器。《荀子.性惡》:「故陶人埏埴而為器。」漢.桓寬《鹽鐵論.通有》:「鑄金為鉏,埏埴為器。」

⑵ 陶器。《抱朴子.外篇.廣譬》:「無當之玉碗,不如全用之埏埴。」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水北胡氏園》:「因岸穿二土室,深百餘尺,堅完如埏埴,開軒窗其前以臨水上。」

⑶ 培養。晉.潘岳〈西征賦〉:「士無常俗,而教有定式,上之遷下,均之埏埴。」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他如木犀、山礬、素馨、茉莉、其香之清婉,皆不出蘭芷下,而自唐以前,墨客槧人,曾未有一語及之者,何也?游成之曰:『一氣埏埴,孰測端倪,烏知古所無者,今不新出,而昔常見者,後不變滅哉?』」

2. 製造瓦器之土模。《管子.任法》:「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荀子.性惡》:「夫聖人之於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

注音: ㈠ㄧㄢˊ ㈡ㄕ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