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野外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ilderness Sport
作者: 胡天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野外運動」可說是當生活都市化、機械化和非個體化時,人類在面臨大量的社會衝突和改變下,為了尋求自律(autonomy)與個體性(individuality)而興起的活動。例如美國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到一九七○年代中期,參加越野滑雪的人數從二千人急速增加到五十萬人。其次,野外運動興起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經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中的回到基礎運動(back to the basic movement)。
  另一個相似用語為「戶外遊憩」(outdoor pursuits),此詞原初在英國是指體育的手段,參與戶外活動是為了促進人格的發展。
  自然和戶外環境為野外運動的特徵;所謂的「戶外環境」不是指某些專為運動所創立的環境(如高爾夫球場),而是指自然的情境(如潛水海域)。其次,野外運動與競技運動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野外運動中的競爭對象是自然環境,反之,競技運動的競爭對象則是人類,例如足球、網球和高爾夫等均不屬野外運動。
  野外運動包含的運動項目繁多,一般常用的分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依器材的科技程度,區分為前工業活動(如釣魚和越野滑雪)和後工業活動(如摩托車越野賽和高山滑雪);另一種分類方式則是依活動冒險量,區分為低度冒險活動(如競走和溜冰)、中度冒險活動(如越野滑雪和划船)和高度冒險活動(如登山和高空跳水)。
  當代體育受到野外運動、人文主義教育和東方活動藝術的影響,高度強調自我覺醒(self-awareness)的心理功能方面。
  目前,許多學校都將野外運動納入課程中,典型的課程模式包括奧特沃茲邦得(外向)模式(the outward bound model)、戶外遊憩模式(the outdoor pursuit model)和終身運動體育課三種模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野外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