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魯斯,克里斯多福 - 教育百科
布 | |
魯 | |
斯 | |
, | |
克 | |
里 | |
斯 | |
多 | |
福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ruce, Christopher (1945-)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英國舞蹈家、編舞家。生於列斯特(Leicester)。1958年進入藍貝爾(Rambert)芭蕾學校,1963年正式加入「藍貝爾芭蕾舞團」(Rambert Ballet),演出泰特利(Glen Tetley)的作品《月光下的皮耶魯特》(Pierrot lunaire, 1967)中小丑一角而成名。1969年克里斯多福開始發表自己的作品。1975年擔任「藍貝爾芭蕾舞團」助理總監。1979年獲得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舞蹈獎。在1979年到1987年間為「藍貝爾芭蕾舞團」常任編舞家,1986年到1991年為「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 ── 今改名為 London Festival Ballet)常任編舞家,1989年為「休士頓芭蕾舞團」(Houston Ballet)客座編舞家。1993年獲得國際舞蹈劇場協會獎(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 Award)。1994年他返回「藍貝爾芭蕾舞團」擔任藝術總監,1996年第二度獲得倫敦標準晚報贈予芭蕾傑出貢獻獎,1998年獲得CBE舞蹈貢獻獎。克里斯多福喜歡用舞蹈來表現他對世局戰亂的關懷,例如1972年的作品《獻給這些死如牛群的人們》(For These Who Die as Cattle)表達對戰爭的控訴,還有1981年的《鬼舞》(Ghost Dance)、1983年的《沈默是我們的歌的結尾》(Silence is the End of Our Song)和1993年的《等待》(Waiting),這些舞蹈都是表現他對南非種族問題和黑人獨立的政治觀點。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是歌頌童年和青春的作品,如1975年的《孩童的遠古之聲》(Ancient Voices of Children)和1980年的《前奏和歌》(Preludes and Song)。他的舞蹈風格早期受到泰特利的影響,有葛蘭姆和傳統芭蕾的影子。1981年後,他發展出自己的路線,用英國民間舞蹈的動作素材,創作出快速的舞步腳法和複雜的節奏變化。他的動作音樂性也很強,選擇的音樂很廣,從古典到現代,甚至是熱門音樂及民謠。與他合作的作曲家包括賀奇森(Brian Hodgson)、克倫姆(George Crumb)、張本(Philip Chambon)和尼門(Michael Nyman)等人。重要作品:《喬治.弗利德力》(George Frideric, 1969)、《翼》(In Wings, 1971)、《週末》(Week End, 1974)、《孩童的遠古之聲》(Ancient Voices of Children, 1975)、《殘酷花園》(Cruel Garden, 1977)、《皎月之夜》(Night with Waming Moon, 1979)、《前奏和歌》(Preludes and Song, 1980)、《鬼舞》(Ghost Dance, 1981)、《沈默是我們的歌的結尾》(Silence is the End of Our Song, 1983)、《耳爾里的夢》(Early´s Dream, 1984)、《大地》(Land, 1985)、《夢已逝》(The Dream is Over, 1986)、《天鵝之歌》(Swan Song, 1987)、《雄雞》(Rooster, 1991)、《等待》(Waiting, 1993)、《月照》(Moonshine, 1993)、《交叉》(Crossing, 1994)、《交會點》(Meeting Point, 1995)、《水銀》(Quick Silver, 1996)、《溪流》(Stream, 1996)、《四景》(Four Scenes, 1998)。 |
|
參照: 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St. James Press《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布魯斯,克里斯多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