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樂器名:A>多管密排的吹奏樂器,以一組長短參差的細竹管,依音階高低排列而成。或稱為「排蕭」。B>後世專稱單管豎吹的樂器為「簫」。其正面五孔,背面一孔,吹孔在頂端側沿。或稱為「洞簫」。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ā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āo |
解釋:
[名] 樂器名,吹管樂器。竹製,直吹:(1)以一組長短參差的細竹管依音階高低緊密排列而成,一管一音。吹嘴有兩種,一種是哨子型,一種是邊稜音,都通稱為「排簫」。古代亦名為「鳳簫」。(2)「琴簫」之簡稱。單管,管身細長,直吹,常與古琴合奏。(3)今日所稱之「簫」為單管直吹,吹孔為V字形口。其正面五孔,背面一孔。今常用於獨奏與合奏。也稱為「洞簫」。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siao |
作者: | 郭玉茹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又名洞簫,以竹製作,上端封口的竹節邊緣開孔吹氣振動竹管發音,管身開有六個音孔,正面五個,背面一個,下方另有二對出氣孔。相傳此種樂器原出於羌中,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適於獨奏或重奏,經常做為戲曲伴奏樂器,發揮特定的作用。著名簫曲有《鷓鴣飛》、《妝台秋思》、《柳搖金》等,琴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siau
|
解釋:
|
|
同義詞: | 洞簫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樂器名: ⑴ 多管密排之吹奏樂器,以一組長短參差之細竹管依音階高低排列而成。《說文解字.竹部》:「蕭,參差管樂。象鳳之翼。」《詩經.周頌.有瞽》:「簫管備舉。」唐.陸龜蒙〈問吳宮辭〉:「鸞之蕭兮蛟之瑟,駢筠參差兮界絲密。」亦稱為「排簫」。 ⑵ 後世專稱單管豎吹之樂器。其正面五孔,背面一孔,吹孔則在頂端側沿。唐.杜牧〈杜秋娘〉詩:「金階露新重,閒捻紫簫吹。」宋.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亦稱為「洞簫」。 2. 弓的末端。《儀禮.鄉射禮》:「右執簫,南揚弓。」 |
|
注音: | ㄒㄧㄠ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簫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