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孑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ㄗˇ
  • 部首外筆畫 0
  • 總筆畫 3
  • 漢語拼音 jié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1. 單一的、孤獨的。
    【例】孑立、孑然一身、孑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形]
單獨的。《文選.陸機.辯亡論》:「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副]
孤獨的。如:「孑然一身」。《晉書.卷八八.李密傳》:「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動]
遺留、剩餘。《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名]
姓。如明代有孑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無右臂。《說文解字.了部》:「孑,無右臂也。」

2.單,獨。《廣韻.入聲.薛韻》:「孑,單也。」《晉書.卷八八.孝友列傳.李密》:「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三國志.卷五七.吳書.虞陸張駱陸吾朱傳.陸瑁》:「若實孑然無所憑賴,其畏怖遠迸,或難卒滅。」

3.短、小。《玉篇.了部》:「孑,短也。」唐.韓愈〈原道〉:「彼以煦煦為仁,孑孓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宋史.卷四二八.道學列傳二.尹焞》:「使主上孝弟通於神明,道德成於安彊,勿以小智孑義而圖大功。」

4.殘存、剩餘。《玉篇.了部》:「孑,遺也,餘也。」《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5.特立、傑出。《說文解字.了部》「孑」字清.段玉裁.注:「凡特立為孑。」《詩經.鄘風.干旄》:「孑孓干旄,在浚之郊。」漢.揚雄《方言》卷二:「孑,俊也。」

6.戟,古兵器。後作「」。《左傳.莊公四年》:「楚武王荊屍,授師孑焉以伐隨。」漢.揚雄《方言》卷九:「戟,楚謂之孑。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間謂之。」清.錢繹.箋疏:「《考工記》《疏》引舊注云:『孑,句子戟也。』『孑』與『』同。」

7.姓。如明代有孑金。

注音: ㄐ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孑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