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公害地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llution Map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觀及客觀標示出一個地區環境狀況的地圖稱之。基於「一圖勝千字」的理念,地圖可傳達許多筆墨及言語所不能形容的事實。地圖一般可分為兩種層次:
  科學(客觀)及心理(主觀)。前者透過科學儀器(例如遙感探測)而呈現出各種地理或環境事實,例如植被圖、地形圖等;也有透過科學調查而呈現出歷史及社會事實者,例如都市歷史圖、方言等高線圖、疾病分佈圖、自殺圖以及一系列由芝加哥都市學派所發展出的社會基圖。後者則為認知及心理地圖,主要呈現主觀認知的各種印象。
  公害地圖由於和認知地圖在某些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可稱之為「環境認知地圖」。其可分為二大類:一類為「無公害」之地圖(亦稱為amenity map)以標示古蹟、歷史名勝及優良之景觀等;另一類為「有公害」之地圖以標示各種污染源為主。而這些地圖基本上都在顯示居民對環境情況主觀認知的社會事實。在國內現有的各種公害地圖中以台灣全島的公害地圖較為特別。另外尚包括筆者所作之農村公害地圖;鹿谷鄉及茄定鄉公害地圖及新竹市各里公害地圖,並把此當作居民參與的工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公害地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