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孔頭底尾鱈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孔頭底尾鱈
英文名: Bathygadus antrodes
描述:
軀幹短;尾部側扁甚延長,愈近末端愈纖細;無尾鰭。頭部寬闊膨大,位於頭頂之眼眶間隔約大於眼徑之1.5倍。吻部鈍圓。眼大。口極大,端位;無頦鬚;齒為珠粒狀,多列排成寬齒帶。體被大型圓鱗,極易脫落;下頜有一排倒U型的大型鱗列;喉部裸露無鱗。鰓耙細長狀。兩個背鰭距離甚短幾乎相併連,第二背鰭比臀鰭高。無發光器。肛門位置緊臨臀鰭起點。體一致為深棕色,無任何斑紋。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及臺灣東北部等。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Bathygadus antrodes (Jordan & Gilbert, 1904)
形態:
孔頭底尾鱈的頭部很寬大厚實,位於頭頂之眼眶間隔大(約大於眼徑之1.5倍),口極大,端位無頦鬚。齒為珠粒狀,多列成齒帶。下頜有一排倒U型的大型鱗列;喉部彎曲;鰓耙細長狀。兩個背鰭之距離甚短,幾乎相併連,第二背鰭比臀鰭高;無發光器;肛門位置緊臨臀鰭起點。體被大型圓鱗,極易脫落,魚體全為深棕色,無任何斑紋,本科魚類體型中屬中大型,最大體長可達60公分。
分布:
目前僅發現其分布於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及台灣東北部等西北太平洋海域。
生態習性:
孔頭底尾鱈生活在深度600~1,200公尺,水溫3~4℃的深層水域。深海底棲習性,肉食性魚類,以磷蝦為主食,耳石形狀顯示出其為游動緩慢的類形。
利用:
罕見的種類,雖可食用,但數量極少,經濟價值低。漁民以拖網漁獲後,多充當下雜魚,打碎後作為養殖魚類的餌料。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鱈形目(Order Gadiformes)
首目: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科:
鼠尾鱈科(Family Macrouridae),Grenadiers,Rattail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孔頭底尾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海洋生物百科
學名: Bathygadus antrodes
介紹: 有關孔頭底尾鱈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仍有待研究與調查。
資料來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_孔頭底尾鱈
資料來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學習資源海洋生物百科資料庫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