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幼稚園(德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indergarten (Germany)
作者: 嚴翼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早在十七世紀教育家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就有對幼兒教育有系統的主張,但是後來所設立的托兒所(Kinderaufbewahranstalten)僅為一種慈善的設施。到一八四○年福祿貝爾(F.W.A. Froebel, 1782~1852)才從教育學觀點創立了幼稚園,特別重視遊戲在幼兒教育上意義和親子教育。
  德國有學前教育中不屬幼稚園教育的機構:從六個星期到一歲的育嬰所(Krippe),從一歲到三歲的托兒所(Krabenstube),下午或全天照顧六到十歲兒童的管護所(Hort),其中有兩種,一為全日制,一為半日制。有時將育嬰所和托兒所合併設立。負責設立的主體多為教會、縣市政府社會局,社會福利單位或家長聯合設立。
  根據一九七○年的〔新學制方案〕,將三歲到六歲入學以前的教育畫為幼稚園階段。有的基礎學校附設學校幼稚園(Schulkindergarten),招收雖然已到入學年齡、但心智發展尚未成熟,不能正式入學的兒童,他們學習到七歲為止。
  幼稚園具有補充家庭教育之不足的功能,要培養兒童克服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並能認識生活現實的種種關係,幼稚園並沒有一定的教學進度,並不比較兒童彼此的成績,或打分數。教育的重點在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使兒童接受社會生活教育、環境保護的意識、並學習時間的分配等。
  德國婦女就業所占的比例不高,所以兒童進幼稚園的機會歷來較少,一九九○年西德五歲兒童只有百分之三進了幼稚園,六歲兒童百分之七進了幼稚園。各邦差異的情形很大:柏林的六歲兒童幾乎全體都可以進入幼稚園;但是巴符、萊普和北威邦只有百分之五兒童可以進入幼稚園。不過東德的情形與西德不同,一九七七年當時的東德有百分之九十的三到六歲的兒童可以進入幼稚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幼稚園(德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