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建築評估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valuation of the building
作者: 潘淑惠
日期: 2013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圖書館的「建築評估」概念源起於1960年代中期興起的建築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泛指有系統的彙整圖書館使用者及館員的觀點來評價館舍中各種設施的實際成效,主要功用在於:(1)建築物使用性的調整;(2)認定新需求;(3)發掘潛在問題;(4)增補或修訂設計準則;(5)提供經費支援者參考;(6)作為其他圖書館規劃參考;(7)避免規劃者重蹈覆轍。圖書館建築評估程序因為評估目標與範圍不同略有差異,一般而言整體評估的進行可分以下五個步驟:(一)確立目標:確定評估目標與範圍,認識評估所需資源、成本與時間點的限制與障礙。(二)籌組評估團隊:團隊成員的組合應包括不同學科背景:圖書館人員、外部專家、建築顧問與建築師,並推選熟悉評鑑程序且能指導評估進行者擔任整合人。(三)評估進行1. 訪談建築規劃者及館員以瞭解建築計畫之概念。2. 利用觀察與訪談檢視建築及其使用情形。3. 選擇調查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為績效評估、問卷、訪談、焦點團體、日記法、非干擾式觀察、追蹤觀察、行為對映等,採用多種方法比單一方法更佳。4. 選擇調查對象:依評估目標選擇以圖書館人員、使用者或其他外部人員,例如社群領袖、經費支援者等作為調查對象。5. 收集評估資料:以建築位址、館舍外觀、動線與空間配置、資訊設備以及其他:標示、停車、採光、安全、噪音控制、維護清潔、休息室、殘障設施、溫濕度控制等作為調查項目,針對其功能性、取用性、效率性、舒適性以及美學和外觀、環境品質、交通動線、安全與隱私、擴展性與彈性等評估。評估收集資料內容包括:(1)各項設施使用率統計;(2)使用者問卷調查;(3)使用者行為追蹤報告;(4)使用者焦點團體訪談;(5)圖書館人員焦點團體訪談;(6)圖書館人員建築評估報告;(7)座位類型及使用強度的行為對映;(8)非屬本館的圖書館諮詢委員依據圖書館計畫書所作的建築評估;(9)非規劃本館的建築師的建築評估。(四)分析評估資料:1.比較:新舊設施的觀感以及流通、參考服務、活動等使用率的比較。2.目標導向評估:新設施與原規劃目標的符合度分析。3.其他標準:依據圖書館專業機構或學會所列建築與設備標準評估。(五)撰寫與發布評估報告:調查結果應先經由圖書館討論詮釋後,以文字或圖表呈現調查或訪談發現做為圖書館參考,並進一步於專業社群公開發表調查結果。
參考資料:
 Kusack, J. M. (1991). Evaluating library buildings: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Haven, CT: Southern ConnecticutStateUniversity.陳格理(1997)。圖書館建築與用後評估研究。大學圖書館,1(4),17-30。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建築評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