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而上者謂之道 - 教育百科
形 | |
而 | |
上 | |
者 | |
謂 | |
之 | |
道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國之傳統哲學概念,以形體之可見或不可見為分際,可見者為「形而下」,不可見者為「形而上」。〔周易‧繫辭上〕第十二章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皆不可見,其性質屬於「形而上」,至於一切可見之有形體,則稱之為「器」。依據易理,宇宙萬物構成前,皆經陰陽交會聚合轉化的過程,而此過程含有最基本的原理,為宇宙萬象生成依循的,稱之為「道」。如〔韓非子‧解老篇〕所言:「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管子‧君臣篇〕亦云:「順理而不失之謂道。」 〔易經〕本書並未言「道」,〔易‧繫辭〕所言之「道」,係指陰陽交會化成有形體之原理,是本然的,無形的,但卻普遍存於萬物之中。 這個概念和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及「宇宙論」類似,是哲學家思辨宇宙原始的論述。希臘哲學家一開始就探討這個問題,到中世紀發現了亞里斯多德的著作,這一部分是在發現了他的物理學之後才發現的,稱為 「後物理學」(metaphysis),後來譯者參照〔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這句話,大概認為探討的內容論題類似,可以把metaphysis 譯成「形而上學」。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形而上者謂之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