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忍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ㄚㄓˋㄑㄧㄥˊㄒㄩˋㄏㄨㄛˋㄎㄜˋㄈㄨˊㄙㄨㄛˇㄕㄡˋ˙ㄉㄜㄊㄨㄥˋㄎㄨˇㄖㄨˊ:「ㄖㄣˇㄋㄞˋ」、「ㄖㄣˇㄖㄨˋㄈㄨˋㄓㄨㄥˋ」、「ㄖㄣˇㄊㄨㄥˋㄍㄜㄞˋ」、「ㄐㄧㄢㄖㄣˇㄅㄨˋㄅㄚˊ」、「ㄖㄣˇㄑㄧˋㄊㄨㄣㄕㄥ」。
  2. ㄏㄣˇㄒㄧㄣㄅㄨˋㄖㄣˊㄘˊㄖㄨˊ:「ㄘㄢˊㄖㄣˇ」、「ㄖㄣˇㄒㄧ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忍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ěn
解釋:
  1. 耐、包容。
    【例】容忍、忍受、忍辱負重
  2. 強抑、克制。
    【例】忍淚、動心忍性、忍俊不禁
  3. 狠心、不仁慈。
    【例】殘忍、貪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ěn
解釋:
[動]
1.含容。《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承受。《文選.張衡.東京賦》:「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漢,而欣戴高祖。」
3.抑制、強抑。如:「忍俊不住」。《楚辭.屈原.離騷》:「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副]
願意、能夠。漢.王符《潛夫論.忠貴》:「寧見朽貫千萬,而不忍賜人一錢。」南唐.馮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卻遊春侶〉詞:「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形]
狠心、不仁慈。如:「殘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ím/lí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耐、承受。
  2. [[形] ] 狠心。
音讀: lú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耐、承受。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