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慕道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techumenal School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慕道學校或稱初級教義問答學校,是基督教早期具有初等教育性質的學校;目的在對於來自異教世界的初信者或慕道者進行一段時間之入教前預備教育,同時也希望提供所有初信者或慕道者以虔誠的信仰訓練。此處慕道者係指尚未受過洗禮(Baptism)但已接受基督教教義而準備受洗的成人。在教會所進行的彌撒(Mass)儀式中,慕道友一般不准參加聖餐(Eucharist)的儀式,並且必須在誦讀福音(Gospel reading)後離開,因此有時彌撤的第一部分即被稱為「慕道者彌撒」。
  在基督教發展的最初階段中,一般信徒只要經過短期的預備階段便可以加入教會;但到了二世紀時,初信者或慕道友普遍必須接受一般性的教導和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試驗期(Probation)才可加入教會,而且開始接觸一些教導的材料。例如希波拉特斯(Hippolytus,三世紀教會著名學者)即曾指出,慕道者必須在三年中學習〔聖經〕和教會神父的著述,而在受洗之前也必須經過一項調查,以觀察其是否能日日遵守基督教的美德;至於宗教知識的正確與否則非調查的重點。慕道者的教育時間最初是兩年,後來擴展為四年;其一般教學以宗教和道德為主,而且與洗禮的儀式有緊密的關係。
  大體上,慕道學校的訓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慕道友申請加入教會;第二階段稱為「旁聽者」(hearer);第三階段稱為「跪拜者」(those bending the knee);第四階段稱為「選民」(electi)。由於當時基督徒多認為洗禮可幫助他們潔淨過去的罪惡,所以即使他們並非異教徒或是早已熟悉基督教教義,但也常選擇在成年時接受浸禮,以期能洗淨更多的罪慾。因此慕道學校中的訓練是為成人而準備,此種學習也較專為孩童所進行的宗教訓練要更為高級些。不過一般說來,慕道學校的學生年齡多半較輕、信仰較單純、程度也較差,但也比較容易培養信仰堅定的信徒。
  慕道學校大約開始於二世紀,在四、五世紀時達到高峰;在早期確有普及基督教教義的作用,但隨著基督教教義的廣為人知與孩童洗禮(Infant Baptism)的盛行,慕道學校在九世紀後逐漸式微。在中世紀,基督教世界再也未發展出如早期基督教慕道學校的教育制度。隨著新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的興起,為大眾提供的宗教教育也作了些修正,特別是在年輕人的宗教教育方面,無論新教或舊有的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都編撰了不少的教義問答(Catechism)作為教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慕道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