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鑼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dà lu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à luó
解釋:
樂器名,打擊樂器。銅製,體圓扁平,有邊,具多種型制,邊緣穿小孔以繫繩,演奏時,小型者可用手提,大型者多掛於架上,多用蒙布的木槌敲擊,常用於戲曲伴奏或民間樂器合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大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北管銅類:
用於北管子弟戲,俗稱「沙鑼」或稱「子弟鑼」,直徑約四尺左右,用銅鑄成,在台北、基隆、宜蘭、花蓮等地區的北管管閣多採用大鑼。大鑼外形上如圓盤,中央自圓心向外有一塊圓形的突起部分,即是打擊的中心位置。演奏時用紮棉布的球形搥敲擊,聲音十分雄壯宏亮。由於樂器本身體積龐大,必須有固定支架來加以支撐。
客家打擊:
即「大鑼」有的藝人稱其為「走馬鑼」。是鑼群中最大型的。由響銅所製,其狀如圓盤,直徑較大,直徑約一尺,靠鑼槌敲擊鑼面而發音,鑼鎚為木製。「大鑼」的面積比小鑼大,打擊的木棒頂端需包綿布,敲擊時發出「匡匡」的聲音,另外,有一種更大型的鑼,中間有一凸出圓臍。聲音宏大低沈,餘音較長,適合用來渲染氣氛和加強節奏。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