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拌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ㄠˇㄏㄨㄛˋ調ㄊㄧㄠˊㄏㄜˊㄖㄨˊ:「ㄐㄧㄠˇㄅㄢˋ」。
  2. ㄅㄢˋㄗㄨㄟˇㄓㄥㄔㄠˇㄉㄡˋㄗㄨㄟˇㄖㄨˊ:「ㄓㄜˋㄌㄧㄤˇㄖㄣˊㄅㄢˋㄗㄨㄟˇㄕˋㄎㄨㄥㄐㄧㄢˋㄍㄨㄢˋ˙ㄉ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拌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n
解釋:
  1. 攪動使調和。
    【例】拌勻、拌菜、攪拌
  2. 爭吵、鬥嘴。
    【例】拌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n
解釋:
[動]
1.調和。如:「拌勻」、「拌菜」、「攪拌」、「乾拌麵」。《水滸傳》第四三回:「將十數瓶酒,把肉大塊切了,卻將些蒙汗藥拌在裡面。」
2.爭吵、鬥嘴。《紅樓夢》第一○○回:「兩口子拌起來就說咱們使了他家的銀錢。」《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忽然聽得女子進來,隔著排插說道:『姑娘,你聽到這隔壁又拌起來了。』」
注音:
漢語拼音: pàn
解釋:
[動]
1.捐棄、捨棄。同「拚」。漢.揚雄《方言》卷一○:「拌,棄也。楚凡揮棄物謂之拌。」
2.分開、割開。通「判」。《呂氏春秋.仲秋紀.論威》:「今以木擊木則拌,以水投水則散。」《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鐫石拌蚌,傳賣於市。」唐.司馬貞.索隱:「拌音判。判,割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uā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拍打、撣。
  2. [[動] ] 驅趕蚊蟲。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ㄢˋ

1. 調和。《水滸傳》第四三回:「將十數瓶酒,把肉大塊切了,卻將些蒙汗藥拌在裡面。」明.高濂《遵生八牋.卷一一.黃梅湯》:「肥大黄梅蒸熟,去核,淨肉一斤,炒鹽三錢,乾薑末一錢,半乾紫蘇二兩,甘草、檀香末隨意,拌勻,置磁器中,晒之收貯。」

2. 爭吵、鬥嘴。《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忽然聽得女子進來,隔著排插說道:『姑娘,你聽到這隔壁又拌起來了。』」《紅樓夢》第三一回:「姑娘到底是和我拌嘴呢?是和二爺拌嘴呢?要是心裡惱我,你只和我說,不犯著當著二爺吵。」《紅樓夢》第六四回:「這些大娘們,噯!那一個是安分的,每日不是打架,就是拌嘴,連賭博偷盜的事情都鬧出兩三件來了。」

㈡ㄆㄢˋ

1.捐棄、捨棄。同「拚」。漢.揚雄《方言》卷一○:「拌,棄也。楚凡揮棄物謂之拌。」《朱子語類.卷○.訓門人四》:「如兩軍廝殺,兩邊擂起鼓了,只得拌命進前,方有箇生路。」

2.分開、割開。通「判」。《呂氏春秋.仲秋紀.論威》:「今以木擊木則拌,以水投水則散。」《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列傳》:「鐫石拌蚌,傳賣於市。」唐.司馬貞.索隱:「拌音判。判,割也。」

注音: ㈠ㄅㄢˋ ㈡ㄆ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拌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