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青年社會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dolescent Socialization
作者: 林清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個人接受社會規範,形成獨特自我的過程,在青年時期成為一個轉捩階段;此一轉捩階段的社會化,稱為青年社會化。青年社會化發展良好,對其自我同體或自我認同(ego identity)了解清楚;反之社會化發展不佳,對自我不了解,就容易產生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的情況,不知自己適合讀什麼科系或從事何種職業。
  青年社會化的第一項特徵,是表面反抗社會權威,實則邁向社會成熟。青年時期表面反抗父母權威,並忠於同儕及其他社會人物,實際上卻仍接受父母的影響,接受家庭的恩情。在整個青年時期,父母及子女仍可維持親密的關係,父母及親子關係仍為個人社會價值與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青年人表面上的反抗,事實上是企求與邁向獨立的社會成熟過程中的現象。
  青年社會化的第二項特徵,是青年社會(adolescent society)與青年次級文化(adolescent sub-culture)的存在。青年人既受大社會的影響,又結成青年人自己獨特的社會。青年人的價值與行為既受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又形成迥異於大社會文化的獨特次級文化,而有與其同儕共同的價值與行為,是其次級文化的獨特處。這些次級文化有些可與大社會文化互補,有些則與大社會文化相違。青年人的社會附屬感可以累加,不一定以新的附屬感代替舊的附屬感。青年可以附屬或忠於很多社會團體,而彼此不相衝突。從某種觀點言,青年次級文化的存在,是青年對大社會的越軌行為;但事實上卻可以減少嚴重的社會偏差行為。
  青年社會化的第三項特徵,是學校成為青年人的重要影響單位。青年人在學校的時間增加,在學校準備未來成人角色的意願也增強。青年人在學校的成就,明顯影響向上社會流動(upward social mobility)的機會。青年人覺察這種事實後,更能調整自己的角色,接受學校的規範。學校教師一方面代表成人權威,另一方面又了解青年需要,使文化規範代代相傳,使青年人的社會生活適應更為圓滿。
  青年社會化的第四項特徵,是具有顯著的轉捩性質。青年社會化階段所受社會關係的影響,遠比兒童社會化階段多而複雜。青年人對於自己及「人-我」的關係,有不同的知覺,產生不同的形象。這是理想與現實交會的時期,也是過去經驗及未來發展的轉捩階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青年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