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有心無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indfulness-Mindlessness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心無心是指人在活動時是否用心的兩種狀況。「用心」指「知道」自己在活動,並注意到活動的過程和即刻的效果,通常可能有新發現或生出改進活動的方法,也可說活動伴合著思想。「不用心」或「無心」是只有機械式的活動,即使應用感官的活動如「看」或「聽」之類,表面上是在面對所看或所聽的對象,實則是「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即所謂 「心不在焉」的狀況。
  心理學中研究「有心無心」兩種狀況,發現「無心」者缺乏感性與通觀,對現況沒有意識性的知覺,只受習慣動作或常規的控制,除了機械動作之外,注意和認識等都不發生作用。「有心者」處於敏感和通觀全體的狀態,能操縱環境現況,隨時改變反應,受法則或常規的指引,但不受其控制。
  「無心者」動作偏頗,不似「有心者」能隨情境改變而增加心力;也不似「有心者」遇事能隨機應變,在遇到需要變換方式時,「無心者」因對舊經驗本就缺乏認識,無法與新情境比較,而其機械式反應又不足以應付新情境,遂顯得手足無措。這種情形可能由於「無心者」對所知的只算是「不成熟」或「不透徹」的認識,但卻停滯在這種不確切的認識上,即使遇到新事物,因為不用心而看不出「心」在何處,仍然根據「一知半解」來解釋或判斷,自然有失正確,甚至荒謬。
  「無心」所造成的失誤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教育中「過度學習」往往養成「無心」的習慣。「無心者」在聽到肯定式語句,如「這是正方形」後,便只能知道正方形,不會想到其他的形狀,認知便固定在一點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有心無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