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習成果指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arning Outcomes Indicators
作者: 鄭湧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校教育系統大體上可分為:投入(inputs)、過程(processes)和成果(outcomes)三個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一些相關的組成因素。就這些組成因素的性質言,又可分為「教育環境因素」與「教育成效因素」兩大類。前者包括:設備、教學資源、經費、教師素質、學生背景特性、課程教材性質、教師教學行為、學習情境、教學品質、教室氣氛等;而後者則指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成就和學習進展等教學績效,如概念知識、基本能力、科學過程技能、實驗技能、認知風格、科學態度、解決問題能力、探討能力等的學習成就表現。一個完備的科學教育指標系統必須具有能分別顯示上述各組成因素的特性、現況表現和發展趨勢的指標,而學習成果指標即是能顯示學生科學學習成果的科學教育指標之一。
  學習成果指標其實就是「學習成就指標」,又稱為「學習表現的指標」。由於今日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在培養基本的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而科學素養則是由科學內容知識、科學過程技能和科學態度三個領域所組成,因此,學習成果指標必須要能反映學生於經歷一段教育的歷程之後,其科學素養等學習成果的成就狀況。
  學習成果指標的內涵通常包括下列幾項學習表現指標,即:
  1.學習成就(進展)指標:包括能顯示既念內容知識、科學過程技能、實驗技指、性向莘學習成果表現或成就狀況與學習進展情形的指標。
  2.高層思考技能(high-order thinking skills)指標:包括能顯示解決問題能力、探討技能、決斷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等的成就狀況與學習進展情形的指標。
  3.態度指標:包括能顯示科學的態度(scientific attitudes)、對科學的態度(attitudes toward science)和對學習科學的態度等的學習進展情形的指標。
  4.其他學習成果指標:如能顯示創造力、認知風格、學習風格、信念(belief)、學習策略等的成就狀況與學習進展情形的指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習成果指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