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態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ientific Attitudes
作者: 楊坤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科學態度又稱為「科學的態度」,是指一個人解決問題、評估資訊表達看法及下決定時所持有之科學方法和傾向,如:客觀、虛心、誠實、好奇心、延緩判斷、批判評鑑與適當懷疑等。相較於一般俗稱的態度而言,科學態度比較具有認知的特性,特別是指與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有關的知識或態度。
  雖然科學態度長久以來均被視為是科學教育最重要的情意教學目標之一,但是其定義並不十分明確。柯提斯(F. Curtis)最早將科學態度的成分界定為確信因果關係、好奇心、延緩判斷、重視實證與尊重他人的觀點等項。其後雖有許多研究者也曾提出不同之科學態度的成分,然各學者所列舉的成分之間多有所重疊或衝突,以致對科學態度的界定乃有混淆不清的現象。直到一九七○年代,科學教育中有關「與科學相關的態度」之型式或內涵才區分為兩大類:
  1.科學態度:代表科學家進行科學探討時所持之思考方式以及處事的心態。如:好奇心、理性、客觀、暫緩判斷等。
  2.對科學的態度(attitudes toward science):指對科學或特定科學學科、科學家、科學生涯、特定科學議題等的態度而言。
  由此可知,「科學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構念(construct)。
  從以往的研究中得知,不同年級的學生其科學態度的表現各有差異,而男生所持的科學態度一般而言均優於女生。教師的科學態度會影響學生的科學態度亦經證實;此外,研究亦發現,修習自然科學課程的學生比未修習自然科學者,具有較為正向的科學態度。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學生的科學態度也與智力、家庭背景特性和學習成就有關,家庭社經地位較佳的學生也具有較為正向的科學態度。故學生所具有的科學態度與學生的背景特性及其學習環境均有密切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態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