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圖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rames
作者: 盧非易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影影片可感光部分之四周邊線組成了一類似繪畫作品之圖框;於此圖框之內,創作者得以設計其構圖。由於圖框之長寬比例將影響整體構圖方法,因此不同長寬比例之影片亦有其不同之構圖原則。一般常見之影片格式,如八毫米、超八毫米、十六毫米、三十五毫米影片之長寬比例均為四比三(一點三三比一),此為當年愛迪生研發三十五毫米影片時所訂。
  在電影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電視出現時,大銀幕電影成為時尚所趨。其作法乃將影片之投射比例加大,同時將上下畫面遮輻,因此便得到更寬廣的畫面。於此同時,畫面的長寬比例也因此而改變;常見的幾種比例,如一點六六比一、一點七五比一、一點八五比一等等。
  當上述方法仍未能滿足觀眾時,電影製作者便採用壓縮鏡頭將影像擠壓在底片上,而在放映時,利用反壓縮鏡頭將影像還原放映至銀幕上。此種方法可將銀幕影像之長寬比例增至二比一、二點三五比一、二點五五比一,甚至達到二點六六比一。
  寬幅之圖框適合展現較寬之影像,如賽馬或公路風光等。但過度之長寬比例仍會造成矯作、不自然之視覺印象。有時電影創作者為達到特殊之視覺效果,也會使用各種構圖技巧,重新定義圖框比例,例如利用門框或窗框將人物擠壓在畫面的中間,以強調人物受到壓制,或象徵人物的心理困境等等。簡而言之,適當地運用構圖技巧來改變圖框,不只可以增加視覺上的趣味,也可以賦予影像特殊之涵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圖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