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g qí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揚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g qín |
解釋:
樂器名,擊弦樂器。明末由中東、波斯(伊朗)一帶傳入中國。以木為盒,如扇面狀,上張銅絲或鋼絲為弦,以琴竹敲擊發聲。亦稱為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現代幾乎統一稱作「揚琴」,一般多為四橋半,四個八度,普遍使用於民族器樂合奏。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揚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揚琴: 擊絃樂器,曾稱為洋琴、打琴、敲琴、銅弦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等。可獨奏、合奏或用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揚州清曲、廣西文場、常德絲弦、四川琴書、河南琴書、山東琴書、榆林小曲等樂種、曲種。相傳揚琴前身是流行西亞地區的一種古擊弦樂器薩泰里琴,明代才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省沿海地區流行,以後逐步遍及全國。揚琴具有清脆的音色,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分解和絃及快速琶音,擅長演奏輕快、活潑的曲調,在國樂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北管弦類: 擊絃樂器,曾稱為洋琴、打琴、敲琴、銅弦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等。可獨奏、合奏或用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揚州清曲、廣西文場、常德絲弦、四川琴書、河南琴書、山東琴書、榆林小曲等樂種、曲種。相傳揚琴前身是流行西亞地區的一種古擊弦樂器薩泰里琴,明代才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省沿海地區流行,以後逐步遍及全國。揚琴具有清脆的音色,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分解和絃及快速琶音,擅長演奏輕快、活潑的曲調,在國樂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客家彈弦: 相傳揚琴的前身是流行西亞地區的一種古擊絃樂器,波斯語稱“桑圖爾”(Santur),盛行於波斯一帶。公元十二、十三世紀時向西傳到歐洲,在東歐各國流行,它來華年代最早可上溯到明朝萬曆年間,由耶穌會教士帶來;最初流行於廣東一帶,後流傳於全國,「洋琴」一詞即顯示由西南方海路而來。其樂器形制由桐木製成踢型的共鳴箱,琴的大小以共鳴箱上的琴橋計算與張弦行數多寡判斷,早期揚琴僅八行,後來加至九行、十行,目前客家八音所使用的多為二橋十行為多。 |
|
資料來源: |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