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黏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ㄐㄧㄠㄕㄨㄟˇㄏㄨㄛˋ漿ㄐㄧㄤˋㄏㄨˊㄉㄥˇㄊㄨˊㄇㄛˇㄨˋㄆㄧㄣˇ使ㄕˇㄒㄧㄤㄐㄧㄝˊㄏㄜˊㄖㄨˊ:「ㄋㄧㄢˊㄊㄧㄝ」、「ㄋㄧㄢˊㄧㄡˊㄆㄧㄠˋ」、「ㄋㄧㄢˊ簿ㄅㄨˋ˙ㄗ」。
  2. ㄐㄩˋㄧㄡˇㄐㄧㄤㄅㄨˋㄊㄨㄥˊㄨˋㄆㄧㄣˇㄊㄧㄝㄏㄜˊㄗㄞˋㄧˋㄑㄧˇ˙ㄉㄜㄒㄧㄥˋㄓˊㄖㄨˊ:「ㄋㄧㄢˊㄒㄧㄥˋ」、「ㄋㄧㄢˊㄧㄝˋ」。
  3. ㄐㄧㄡㄔㄢˊㄦˊㄌㄧˊㄅㄨˋㄎㄞㄖㄨˊ:「ㄊㄚㄘㄨㄥˊㄒㄧㄠˇㄐㄧㄡˋㄏㄣˇㄏㄨㄟˋㄋㄧㄢˊㄖㄣˊ。」
  4. 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黏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ián
解釋:
  1. 用膠水或漿糊塗抹物品,使相結合。
    【例】黏貼、黏合、黏住 ◎
  2. 具有如膠水般的附著性質的。
    【例】黏液、黏土
  3. 具黏性的東西附著在其他物體上。
    【例】褲子上黏了一塊口香糖。
  4. 糾纏。
    【例】這小孩子很黏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ián
解釋:
[動]
1.膠附、黏住。如:「黏貼」、「黏照片」、「黏郵票」。漢.王褒〈僮約〉:「黏雀張烏,結網捕魚。」
2.糾纏。如:「這小孩子很黏人。」
[形]
有黏性的。如:「黏液」、「黏土」。唐.白居易〈三謠.朱藤謠〉:「泥黏雪滑,足力不堪。」
[名]
1.一種圍棋下法。將兩顆棋子相連接,以鞏固陣地與解除對方威脅或進攻。
2.詩句平仄協調稱為「黏」,失調稱為「失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iâ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用膠之類的接著劑使兩物接合。
  2. [[形] ] 有黏性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因黏性物使另兩物互相附著連結。如:「黏貼」。《說文解字.黍部》:「黏,相箸也。」漢.王褒〈僮約〉:「黏雀張鳥,結網捕魚。」

2. 具有黏性。如:「黏液」、「黏土」。晉.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稻之黏者為黍。」唐.白居易〈三謠.朱籐謠〉詩:「泥黏雪滑,足力不堪。」

3. 貼近、糾纏。如:「這小孩子很黏人。」宋.陸游〈初夏書感〉詩:「游蜂黏落蕊,輕燕接飛蟲。」

4. 詩句平仄協調稱為「黏」,失調稱為「失黏」。以近體詩絕句為例,四個句子之第二字一定平仄分明,如為平起式,依序為「平仄仄平」,仄起式依序為「仄平平仄」,此「仄仄」或「平平」即屬相黏現象,否則為失黏。

5. 圍棋下法之一。將兩顆棋子相連接,以鞏固陣地與解除對方威脅或進攻。

注音: ㄋㄧ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