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機運音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eatory Music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術語。機運音樂是作曲家在曲子中蓄意採取能製造開放式機會或讓演奏者能隨意選擇演奏形式的音樂。這種定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時以鍵盤樂器即興為主的「音樂骰子遊戲」(Musicalishes Wurgelspiel)── 用骰子來決定樂段的形式及進行。二十世紀機運音樂發起人是美國音樂家艾維茲(Charles Ives, 1874-1954)。他的樂譜常常故意留出很多自由的餘地與替換方法,也有一些奇怪的音符暗示演奏者可自行解決。艾維茲的例子也影響到了柯維爾(Henry Cowell, 1897-1965),在他的弦樂四重奏作品《馬賽克》(String Quartet No.3 'Mosaic')中使用了「彈性」音符('Elastic' Notations);另一位並善於使用「彈性」音符的作曲家是葛人傑(Percy Grainger, 1882-1961),但艾維茲最重要的繼承人是凱基(John Cage, 1912-1992),他於1950年開始,得到易經的啟示而發展機緣音樂(Chance Music),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的音樂和藝術觀念。但歐洲的機運音樂是從另一種不同的背景發展出來的,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從分析聲音的物理元素變化得到靈感啟示,在作品《鋼琴曲》(Klavier Stuck  , 1956)中,以19個樂節散佈在樂譜中,而每樂節有六種可任意選擇的速度、力度和鍵盤法,讓演奏者選用。與他同時的法國作曲家布雷茲(Pierre Boulez, 1925-)從詩人馬拉爾梅的詩中得到啟示。在他的《Third Piano Sonata》(1956-1957)中列出不同的聲音線型讓演奏者選擇,同時還注意應用機緣技巧的藝術性功能。以上提及的作品是「移動形式」(Mobile Form)的例子。布雷茲特別喜愛應用「移動形式」。至於史托克豪森則更進一步地探索電子音樂群,在《Prozession, 1967》中,他的樂譜是用簡單的符號系統寫出,在另一作品《Aus den Sieben Tagen 1968》中用短文來代替傳統的記譜法。1970年後,他發表《Mantra》一曲,又回歸到傳統的記譜法,同時亦顯出對機運音樂的興趣逐漸消減。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Encyclopaedia of 20th Century Music》The Thames & Hudson、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六十九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機運音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