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取決心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sychology of Decision Making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取決心理是人類面對各種可能的抉擇,依理性衡量,以採取有效行為之心理狀況。人類由於冒險取勝的心理,往往希望從「機緣巧合」上得到利益,有些人會將所投注的目標,依理性、應用統計衡量實驗資料,以求發現有效益的決定,有些人則未必然。探討作決定時合乎理性衡量程度之心理狀況的學術即為取決心理。
  實驗取決心理基於兩個概念,其一是效用;其二是機率。效用是對由決定而生的結果的主觀價值觀點;機率則是所期望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數值。
  取決心理的實驗導源於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於一九四四年與其同伙出版一本名為〔賭賽與經濟行為論〕(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以為效用可以用數目衡量;且認為人有理性,可以從取決的心理狀況衡量主觀的數值。又從機率論的根源看,「賭注」可以與其「誘惑力」相比,因為照機率論說,一個期望或期望值是一次賭注輸贏的平均數,要確定這個數值,即是計算每次投注的結果,累計若干次後,便可看出「投注正確」的數目。
  在社會事業中,保險即是投注性的。依業務性質,保險業者勢必以盈利為目的,即必須計算其投保收益高於賠償數值,以決定投保費率。此種行業乃是正當行業,自不能以賭注行為視之。在此類行為中,投注者往往著眼於效用,即是重視「主觀價值」,將此價值寄予最高的期望,而不計及客觀價值或金額。
  期望心理表現在有所取決時,往往以如何得到所想要的為首要考慮條件,如投注者在投注時,所想望的是最高的獲得數,卻忘記了失敗的機率與成功的機率相等,各占二分之一;而且這種機率數值是在無數次累積後的結果。在實際投注時,是結果出現前的理論數值,若只試驗一次,便只有成功或失敗,更沒有可以改變的結果出現。於是此時的心理狀況,便不再是理性的,而只是為希望所獨占的非理性狀況;尤其不熟悉機率論者,只以主觀的實用價值、即投注正確時的獲得為著眼點,便不計及投注正確的可能性。
  實驗者以投注的誘惑力試驗投注心理,例如倘設定出現x為成功,可得若干獎金,否則投注者將賠若干數目;又設定投注正確的數與賠數因投注數而增減,則可能有不同的投注方式。第一,投注獲得數與賠償數相等;第二,獲得數高於賠償數;第三,投注正確則有得,但失敗卻無失。如是投注者的心理,不但受正確與否的影響,而且以得與失的數目為計算的要項,兩個因素使投注者專注於得失,不復做理性的估量,幾乎完全寄託在機緣上,而機緣卻與機率論無關,即是只希望「碰巧」的出現,把期望值(獲勝的可能)提到最高程度,心中已經沒有理性成分;只有在投注無論正確與否,所失有限時,才有理性成分出現。
  實驗者曾從這項實驗依機率論設定計算公式(因結果並無定論,其公式從略),但發現不能確定取決心理的固定趨向,因而也不能估計人在取決時應用理性的指標,因為參與實驗的受試者,個別差異特別顯著,缺少多數近似一致的現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取決心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