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波蘭舞曲 - 教育百科
ˊ
ˇ
ˇ
  • 漢語拼音 bō lán wǔ q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ō lán wǔ qǔ
解釋:
一種起源於波蘭的三拍子慢步舞曲。源出於波蘭民間,後被波蘭宮廷所採用,經常在宮廷儀式、行列中演奏。十八世紀起在歐洲各國普遍流行,十九世紀波蘭名作曲家蕭邦曾採用此體裁完成鋼琴獨奏曲十六首。也譯作「波羅奈斯舞」。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lonais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波蘭舞曲指的是一種具有莊嚴、歡樂氣氛的波蘭民族舞曲,也可指一種具有中速三拍子、沒有上拍(upbeat)而有女性化結尾的、含有短促重覆的主題等特徵的器樂曲。
  在波蘭民族舞曲方面,通常是以歌唱加以伴奏,其特徵有:旋律多為三拍子,並且有簡單的結構,包含著簡短的樂句,而且沒有上拍。演出的場合則為婚禮或其他公開的儀式。當波蘭舞曲用作宮廷中的舞曲時,其伴奏則由歌唱改為樂器;雖然伴奏有別,但這種樂曲仍可以表現出波蘭的民族精神。
  波蘭舞曲最早起源於宮廷儀式中,在波蘭的民族舞蹈上亦占重要分量;而其最早成為一種音樂形式,是從十八世紀的巴哈(J.S. Bach, 1685~1750)開始,在他的〔法國組曲第一號〕(French Suite no.1)與〔管絃樂組曲第二號〕(Orchestral Suite no.2)都可看到前述波蘭舞曲的特徵。之後的許多德國作曲家也都承認波蘭舞曲為一種音樂形式而寫作了不少的波蘭舞曲,如泰勒曼(G.P. Telemann, 1681~1767)、郭德堡(J.G. Goldberg)、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韋伯(C.M. von Weber, 1786~1826)等人。
  在多數作曲家中,蕭邦(F. Chopin, 1810~1849)為鋼琴所創作的波蘭舞曲被視為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並且成為波蘭的代表。此外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也創作過一些鋼琴曲,而俄國的一些作曲家包括穆索斯基(M. Mussorgsky, 1839~1881)、柴可夫斯基(P.I. Tchaikovsky, 1840~1893)、葛令卡(M. Glinka, 1804~1857)等人也曾使用這種樂曲形式來創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波蘭舞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