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清華大學圖書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佴聞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清華大學圖書館創立於1911年。原名清華學堂圖書室。辛亥革命後更名清華學校圖書室。1928年更名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至抗日戰爭前藏書有360,000冊,其中含善本47,000冊。抗戰爆發後,學校南遷昆明,古籍藏書運至重慶北碚,遭日機轟炸,損失大半;在北京的校園則被日軍侵占,並改圖書館為傷兵醫院,書庫內鋼架全遭拆毀。1946年圖書館恢復,至1949年藏書為250,000冊,工作人員20人。1952年後,配合學校的發展方向,逐步發展成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文獻的重要收藏單位之一。張子高、潘光旦曾先後擔任館長。
  館藏以自然科學,應用科學文獻為主,約占全部藏書的2/3。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學術著作、工具書、重要學術刊物和檢索刊物均有豐富的收藏。至1990年藏書達2,400,000冊;其中有中文書籍1,160,000冊、中國古籍300,000冊,古籍中含善本40,000冊,善本中以楊文瑩豐華堂藏書和劉半農私人藏書最為著名,南宋刻本〔增補六臣注文選〕、明貫華堂刻本〔水滸傳〕、清俞概批校本〔水經注釋〕等精華均引人注目,有外文書籍570,000冊、報刊合訂本310,000冊,還有縮微聲像資料62,000餘件。1990年採集中文書籍29,000餘冊、外文書籍9,600餘冊、縮微聲像資料10,000餘件,訂購中外文報刊5,300餘種。
  專用館舍分別於1919、1931、1991年建築。三次建築前後配合渾然一體,堪稱佳作。第一、二次建築面積共7,700平方公尺,第三次建築是在香港邵逸夫先生捐助下建成的,面積為20,120平方公尺,總面積達27,820平方公尺。設流通臺4處,各類閱覽室22處,閱覽座位2,800席。
  工作人員190人,其中受聘任高級專業職務者19人,任中級專業職務者39人,任初級專業職務者80人。館內設:採訪部、編目部、典藏部、流通閱覽部、期刊部、參考部、自動化部、技術服務部、文獻檢索課教研室等單位;并設有外國教材中心,系統引進世界著名大學的教材和學位論文,同本校和其他大學提供服務。
  每週開館70小時。1990年外借書刊684,000冊次,同時採取國際聯機資訊檢索、光碟檢索、放映聲像資料、舉辦講座和展覽、開展文獻檢索課教學、靜電複印、縮微複制等方式為讀者服務。
  自動化作業的規畫正在進行中,現有小型計算機3臺(FACOMK670、MV4000/DC、MV1400/DC)、終端機11臺、微型計算機10臺。設有中國高校學報文獻數據庫建設與發展中心,所建數據庫已累積數據30,000條,並公開對外服務。
  校內有28個系、35個研究所,有教師3,900人、職工4,100人,本科生13,000人、研究生2,500人。圖書館與校內系所所屬的24個圖書資料室共同組成文獻資訊服務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清華大學圖書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