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翅鯨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 chì jīng |
解釋:
動物名。鬚鯨亞目鰮鯨科,為哺乳動物。體形豐肥,體長十一至十九公尺,頭部不及身體的四分之一。身軀、胸鰭、背面色黑,腹部色白。下顎至腹部有十四到三十條平行隆起的褶痕。平常在寒海和暖海間迴游,夏季在寒海中生活,秋季則迴游至暖海中繁殖。採一夫一妻制。為少數能發出美妙聲音的鬚鯨。也稱為「子持鯨」、「座頭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大翅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大翅鯨 |
英文名: | Megaptera novaeangliae |
描述: 體長11.5-15m,雌性較長;出生時4-5m。體重最重40噸,出生時680kg。 體型粗壯,其背部為黑色;上下顎有許多圓形結瘤;胸鰭長約身體的三分之一; 尾鰭後緣成鋸齒狀,背部多為黑色,腹面顏色則因個體而不同,自全黑到全白皆有可能, 可作為個體辨識特徵,拱背潛水時尾鰭會露出水面,背部則成明顯隆起,是其英文名的由來。 鯡魚、柳葉魚、燈籠魚、以及其他小型群居性魚類為主食。覓食時可能為單隻,也可能合作模式, 以噴氣孔製造許多細小氣泡來驅趕群聚魚群,類似漁網功能,再一大口吞入魚隻,因此這個捕食策略被稱作「氣泡網捕食法」。 |
|
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大洋,多出現於沿海與大陸棚地區;日據時代臺灣南部海域為捕捉大翅鯨的主要地區。近年來於臺灣東部海域有時可見。 |
|
作者: | 楊瑋誠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umpback Whale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 1781) |
|
形態: 出生時體長4.5~5公尺,成體可達16公尺。頭部從氣孔到喙端有許多突起節瘤,為毛孔痕跡。胸鰭很長,達體長1/3,顏色白而斑駁,前緣有節瘤。腹部的喉腹摺約12~36道;尾鰭寬,為蝴蝶狀,邊緣呈不規則鋸齒狀,潛入水時尾鰭會露出水面。 |
|
分布: 全球各海域都有,年度固定季節及路線洄游,不進入兩極冰封海域。 |
|
生態習性: 通常單獨出現,或母子同游,在生殖及進食季節會形成較大的群體。母鯨懷孕期約 12個月,哺育期約11個月。攝食甲殼類、魚群、浮游生物。本種是鬚鯨類中最生動活潑的一種,常側躺水面豎起胸鰭,或揚起尾鰭,或全速躍身擊浪,動作深具力與美。大翅鯨群體攝食有一種特殊的氣泡網捕食法,就是在水底盤旋而上,一路呼出氣泡,上升的氣泡像水中的迷霧簾幕,將小魚蝦困在其中,鯨群就張開大嘴,輪流往上衝,吞入滿嘴魚蝦。 |
|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
|
目: 鯨目(Order Cetacea) |
|
亞目: 鬚鯨亞目(Suborder Mysteceti) |
|
科: 鬚鯨科(Famly Balaenopter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