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烏合之卒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wū hé zhī z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ū hé zhī zú
解釋:
比喻臨時湊集,而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梁書.卷三九.羊侃傳》:「今驅烏合之卒,至王城之下,虜馬飲淮,矢集帝室,豈有人臣而至於此?」也作「烏合之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烏合之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wū hé zhī zú
釋義:
猶「烏合之眾」。見「烏合之眾」條。01.《梁書.卷三九.羊侃列傳》:「今驅烏合之卒,至王城之下,虜馬飲淮,矢集帝室,豈有人臣而至於此?」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烏合之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管子(?∼西元前644),名夷吾,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桓公成為霸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奠定齊國的法治思想,著重經濟管理,他曾說:「像烏鴉一樣暫時湊合在一起的人,因為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剛開始什麼都好商量,久了就什麼都看不對眼,互相唾棄。表面上雖然還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因為沒有交心,權力不在領導人的手上,而在屬下或幕僚,可說是暫時依附、沒有權勢的領導者。」後來「烏合之眾」被用來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典源:
此處所列為「烏合之眾」之典源,提供參考。 《管子》逸文(據《意林.卷一》引)烏合之眾,初雖有權(1),後必相吐(2),雖善不親也。殺生之柄不制于主,而在群下,此寄生之主也。

〔注解〕 (1) 有權:變通的理念。 (2) 相吐:互相唾棄。
書證:
01.《梁書.卷三九.羊侃列傳》:「今驅烏合之卒,至王城之下,虜馬飲淮,矢集帝室,豈有人臣而至於此?」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烏合之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