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熔爐論 - 教育百科
熔 | |
爐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lting Pot Theory |
作者: | 單文經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熔爐論」是以一元同化(assimilationism)的意識型態為基礎的一種文化理論,與以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意識型態為基礎的「沙拉碗論」(salad bowl theory)或是「馬賽克論」(mosaic theory)相對照。 美國是一個在不同時代由各地的移民組成的國家。唯在一八九○年以前,移民主要來自北歐和西歐,諸如英國、德國、瑞士和瑞典等國家。其中又以來自英國的移民為最多,因此掌握了主要的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的資源,英文也成為官方的語言。一八九○年以後,來自南歐、中歐和東歐等地的移民,相繼湧入美國。原有的移民擔心分子複雜的新移民,會造成甫成立百年左右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分裂與衝突。於是,社會上以「美國化」(Americanization)加強民族同化的呼聲漸囂塵上。 此種意識型態在二十世紀之初,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幾乎彌漫了整個美國;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一九○八年在紐約市上演的一齣名為「熔爐」(The Melting Pot)的戲劇。這齣戲是由一位英裔猶太作家桑衛爾(Isrel Zangwill)編劇,而由齊克山諾(David Quixano)編曲。齊克山諾是一位美國同化論的支持者,他企圖創作一闕交響樂,彰顯他的深邃不移信念。他希望看到美國這個國家能像個熔爐一樣,把來自各地具有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民,熔成一體而成為一種新的美國人。這種美國人的形象,超越原有的所有人種與文化而存在。 冶鐵煉鋼的熔爐,固然可以在一定時間之內,把原有材料的特質全部熔化,而成為一種全新的產物。然而,民族與文化的融合,即不容易有如此的結果,總會有某些「雜質」沈澱在爐底。證諸美國實施文化熔爐論的結果,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文化始終保持為主流支配的地位,其他大部分的移民只好淪為沈澱在爐底的「雜質」。為了保持美國文化熔爐的純度,並且充分地參與美國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活動,其他的種族只好把原有的文化特質拋棄。 此種把其他的種族文化當作「雜質」,而不尊重其為美國文化帶來豐富內涵的熔爐論,在今日民主多元的社會,已經日漸遭到唾棄。尊重多元分歧,講求百花齊放的「沙拉碗論」,逐漸受到美國文化與教育學界人士的肯定。美國的鄰國加拿大,則主張其多元文化的政策,尊重各種民族文化,如彩色磁磚般,並存在加拿大的國土上,拼成美麗耀目的「馬賽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熔爐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