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爾巴特的形成說 - 教育百科
赫 | |
爾 | |
巴 | |
特 | |
的 | |
形 | |
成 | |
說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ormation Theory of Herbart |
作者: | 楊洲松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赫爾巴特(Johann F. Herbart, 1776~ 1841)的形成說,否認人有種種的官能(faculties),以及只靠科學發展心靈與道德的說法。赫爾巴特認為教育不是由內向外的開展過程,也不是官能的訓練。教育是靠外在提示教材,形成觀念的聯合作用,而強化學生的心靈。心靈本來空無所有,全靠教學的作用,由外而內供給材料得以形成。 赫爾巴特指出,人類的心靈不過是對外界眾多的真實刺激,所做的種種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稱為表象(presentations)。心靈隨時會應外界的材料而生新的表象,舊的表象的強度也就漸次減弱。形式訓練說主張的心靈官能,如注意、記憶、思想、知覺、情緒等其實都僅是潛伏著的舊表象與新表象相聯合而產生,而不同表象各有不同性質,彼此聯合,乃構成心靈;心靈全靠外在之提供觀念教養而成。 赫爾巴特此種心靈形成說,在教育上有三個涵義: 1.人類心靈是全靠外在反應之聯合作用,良好之教材得以形成種種表象,而構成心靈。 2.先前之表象形成統覺以控制或同化後來之表象。新表象是建立在舊表象之上。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即是選擇適當之教材,以確定最初之反應性質;其次是要根據個體已有之觀念,安排表象出現之次序,使所經驗得以建立在舊經驗之上。 3.一切的教學都有正確的步驟,如何有效地教學是最重要的事。既然學生受知是建立在新教材與已潛伏的意識彼此的交互作用上,故而教學的第一步驟為預備,緊接著就是遵循新舊表象作用之歷程,再進一步就是把新構成之內容具體化,實際運用於某一工作。 赫爾巴特在教育上最大的貢獻,是在使教學從形式訓練說的刻板方法變為有意識的方法;他認為教學是一有程序的意識活動,教學與訓練的過程都可以明確地加以規定。同時他也重視具體教材的價值,而關注教學法與教材的連貫,對於教育實際與理論的結合有極大的貢獻。 然而,赫爾巴特忽略了個體與環境相互影響與變化的歷程。教育的經驗並不僅如赫爾巴特所言,是外在材料進入心靈受容器的經驗,而是一種個體天賦能力與外在環境之種種交互作用;藉由這種交互作用,不但個體能力得以發展,環境且因而獲得改善。因此教育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之重新改造和更新的歷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赫爾巴特的形成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