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產可能曲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作者: 蓋浙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產可能曲線是用來描述在已知條件下,兩類(種)產品間最大可能的生產組合。
  所謂「已知條件」,是指現有的土地、勞力、資本與技術等條件而言;「最大可能」,則是指上述條件都加以有效使用。生產可能曲線除了顯示資源與產出之間的關係外,尚可用來解釋機會成本的概念。譬如,農人想從全部用以生產稻米的資源中(指土地),抽調一部分生產蔬菜時,那麼,為了生產一個單位的蔬菜,稻米就要減產一個單位。這一個單位的稻米,就是一個單位蔬菜的機會成本。從下圖而言,這兩者的替換率不是一對一的,若是一對一的話,軌成為一直線而不是一曲線。
  生產可能曲線或者是機會成本,應用在教育上,如圖所示,在生產可能曲線上,資源使用於教育部門及非教育部門,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組合。假如教育部門的生產單位(指教育經費)多增加一個單位,其他部門就相對地要減少一個單位的機會,所以就要看這種改變的效果是不是對教育最有利,以及對其他部門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教育部門與非教育部門的生產可能曲線
  AB:表示生產可能曲線。
  OB:表示國家將所有的資源,全部投資於教育部門。
  OA:表示國家將所有的資源,全部投資於非教育部門。
  C:表示國家將資源投資於教育部門與非教育部門二者的組合。
  CD:表示國家重視教育的投資,將較多的資源投入教育部門,相對地就減少非教育部門的投資,所得的產量組合點是D。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產可能曲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