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相似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xiāng s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ng sì
解釋:
  1. 相像。
    【例】他和父親長得很相似,好像是從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相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似詞: 類似、相像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ng sì
解釋:
相像。《易經.繫辭上》:「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紅樓夢》第七○回:「送了一卷東西與寶玉,拆開看時,卻是一色老油竹紙上臨的鍾王蠅頭小楷,字跡且與自己十分相似。」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相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semblance, Similarity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兩個獨自存在的個體呈現出類似的特質或特徵,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就是相似。
  相似是英哲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所主張的唯實論(realism)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洛克主張物體可以獨立於人的知覺而存在。物體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原始性(primary qualities),另一種是次元性(secondary qualities)。物體的原始性不因人的知覺而改變,是科學所能處理和測量的東西,例如物體的大小、形狀和重量;物體的次元性不是內在於物體的特性,但其存在卻可使人產生某些感覺經驗,如顏色、氣味、味道及觸覺經驗等,同一物體的次元性會因情境不同,使人產生不同的感覺經驗。洛克認為,人的知覺可以察覺到物體的原始性,如物體是方的,知覺中的經驗就是方的,物體與知覺的關係就是相似的關係。洛克的這個想法受到另一經驗主義哲學家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的強力抨擊。
  在有關唯名論(nominalism)的討論中,質疑唯名論者的問題經常是:假如每一事物的存在均是獨特而唯一的,為什麼有些事物的名稱卻一樣?支持唯名論的回答往往是:有共同名稱的事物雖然都是獨特而唯一的,但其間卻有相似的關係,也就是有這相似的關係,它們才有共同的名稱。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常可發現兩物體間雖有相似的關係,但卻有特質上的差異,如偽幣與真幣之間雖然外表相似,但由於其成分不同,終於使得兩者成為性質差異很大的個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相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相似詞 雷同、類似、好像、相仿、相像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