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矯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ㄕˇ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jiǎo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ㄡㄓㄥˋㄖㄨˊ:「ㄐㄧㄠˇㄓㄥˋ」、「ㄐㄧㄠˇㄨㄤˇㄍㄨㄛˋㄓㄥˋ」。
  2. ㄒㄩㄐㄧㄚˇㄐㄧㄝˋㄊㄨㄛㄖㄨˊ:「ㄐㄧㄠˇㄑㄧㄥˊ」、「ㄐㄧㄠˇㄇㄧㄥˋ」、「ㄐㄧㄠˇㄖㄡˊ」、「ㄐㄧㄠˇㄖㄡˊㄗㄠˋㄗㄨㄛˋ」。
  3. ㄍㄤㄑㄧㄤˊㄖㄨˊ:「ㄐㄧㄠˇㄐㄧ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o
解釋:
  1. 糾正、匡正。
    【例】矯枉過正
  2. 虛假、借託。
    【例】矯詔、矯命
  3. 剛強。
    【例】矯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o
解釋:
[動]
1.把彎曲的物體弄成直的。《荀子.性惡》:「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漢書.卷六四.嚴安傳》:「今天下鍛甲摩劍,矯箭控弦。」
2.糾正、匡正。如:「痛矯前非」。《漢書.卷一○.成帝紀》:「民彌惰怠,鄉本者少,趨末者眾,將何以矯之?」
3.高舉。通「撟」。《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唐.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輕鯈出水,白鷗矯翼。」
4.詐稱、假託。如:「矯命」、「矯敕」。《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
5.違背、違逆。《韓非子.問辯》:「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矯之。」《淮南子.俶真》:「賢人之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
[形]
強健。《禮記.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名]
姓。如漢代有矯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á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一種揉箭使箭變直的箝子。《說文解字.矢部》:「矯,揉箭箝也。」清.段玉裁.注:「箭者,矢竹所為矢也。不言矢言箭者,矯施於笴不施於鏑羽也。箝,籋也。」清.徐灝.箋:「操箭欲其直也。」

2. 使彎曲物體變直。《荀子.性惡》:「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漢書.卷六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嚴安》:「今天下鍛甲摩劍,矯箭控弦。」

3. 糾正、匡正。如:「矯正」。《漢書.卷一○.成帝紀》:「民彌惰怠,鄉本者少,趨末者眾,將何以矯之?」《晉書.卷五六.列傳.孫楚》:「舉獨行君子可惇風厲俗者,又舉亮拔秀異之才,可以撥煩理難,矯世抗言者,無繫世族,必先逸賤。」

4. 抑制。《墨子.非命下》:「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辟。」《荀子.性惡》:「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

5. 詐稱、假託。如:「矯命」、「矯敕」。《戰國策.齊策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

6. 違背、違逆。《韓非子.問辯》:「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矯之。」《淮南子.俶真》:「賢人之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

7. 強健。如:「矯健」、「矯捷」。《禮記.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8. 高舉。通「撟」。晉.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唐.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輕鯈出水,白鷗矯翼。」

9. 姓。如漢代有矯望。

注音: ㄐㄧ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