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里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lick, M.
作者: 游雅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石里克(1882~1936)於一八八二年四月十四日生於德國,為維也納學圈核心人物,在德國柏林大學就讀時,曾受物理學家卜蘭克(M. Planck)的指導,並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石里克的重要著作有:(1)一九一七年出版的(當代物理學的空間與時間)(英譯為Space and Time in Contemporary Physics),此書是一部有系統的解釋與說明愛因斯坦(A. Einstein)相對論的著作,說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自然科學「革命性的發現」,並揭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哲學」的影響;(2)一九一八年出版的〔普通認識論〕(英譯為General Theory of Knowledge),是一部西方哲學的認識論全面性有系統的論述。
  石里克早期的哲學主要探討兩個哲學問題:(1)論證先天綜合判斷之不可能;(2)論證「經驗與認識問的區別」。石里克在「論證先天綜合判斷之不可能」時,強調凡是「關於物理狀態的命題都具有經驗性,屬於後天的綜合命題」,凡是被表述為「與科學事實無關,僅是邏輯必然為真的命題為分析命題」。石里克認為「認識的目的並不是在追求絕對的正確知識,而是在建立描述科學事實的命題系統,去除非後天的綜合命題」,此一觀點對科學與哲學做了一明確的分界。石里克在論證「經驗與認識問的區別」時,從認識論的觀點,提出「經驗是指對個別事物或屬性的認識」;「認識或知識」是指「從經驗中找出一般性,從現象中找出本質,同少數的概念去掌握複雜的現象」,石里克認為「知識或認識的本質是分析科學命題與概念的邏輯意義」,他認為「原子、電子與場,等物理概念,是由於物質的本質,透過物理定律與符號語言描述,經由觀察與經驗來證實其存在的,因此,他指出「科學」是一種概念體系,而概念是遵守某種定義法則對某一類事物所構成的一種普遍化統一的符號。觀察或直覺是對現象的體認,而「知識或認識」則是一結構化、組織化、系統化的概念,因此要建立一種知識,必須藉助「邏輯的組織與演繹的方法」對「後天綜合命題」的描述,他對科學哲學的主張被稱為邏輯實徵論。
  石里克對科學哲學的重大貢獻是「哲學研究是命題的意義,科學研究的是命題的證實。」唯不幸在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去維也納大學講演途中被一神經病學生所傷致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石里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