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ōng qín |
解釋:
樂器名。臺灣原住民的傳統樂器。其構造簡單,用一竹片彎成弓型,竹片兩端繫以絲線。演奏時,演奏者將弓琴一端靠在嘴邊,一端以手持,利用手的張、壓改變弦的鬆緊,再以另一手撥弦,利用弦的鬆緊改變而有高低音階,但音階表現力不大,偏向節奏的表現。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弓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弓琴(la tuk)是布農族人最主要的樂器,布農族亦如台灣其他南島語系諸族一樣,使用的樂器並不多,尤其長居高山的布農族人,其傳統樂器在構造及形式上,既簡單又樸實,質材上的選擇大都就地取材,也無複雜的雕飾與點綴 。 弓琴是人類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以彈撥弓弦而奏出音響的原始樂器,也是布農族人最具特徵的樂器之一。弓琴樂器的發想,源自狩獵用的弓,是以棒敲擊或用手撥弦而使其發出聲音。 弓琴是布農族各聚落使用最頻繁的樂器,它是利用一長條竹片彎曲成弓,再以一條細鋼〈鐵〉絲(古代則用月桃草之纖維)分別繫於竹弓兩端作弦。布農族人大都為平日獨居時以簡單的彈奏旋律以自娛,它是布農人最主要的一種獨奏樂器。 |
|
知識 1: 男女皆用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弓琴 | |
分類: | 娛樂器物:樂器:弓琴 |
功能用途: | 娛樂 |
學域-大分類: | 人類-民族 |
文化區: | 南島語族區 |
族群: | 布農(Bunun) |
紀錄類別: | 民族知識單元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ung Ch´in |
作者: | 郭玉茹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流行於臺灣原住民的撥弦樂器,以布農族最為流行,邵、曹等族亦流傳此種樂器。琴弓(琴身)用竹製造,弦有鐵絲弦、藤弦、麻弦、月桃弦等多種,但以鐵絲弦最為普遍。演奏時,以口含琴弓上端,左手托住琴弓下端,用拇指壓弦;右手拇指和食指彈弦,彈的位置有的在稍上方,有的在弦中央,以口腔為共鳴箱。能發出do、re、mi、sol、do幾個音,並具有主音大三和弦的分解和弦的演奏形式,與口簧所發出的音和布農族民歌音階的音相同,可以伴奏和獨奏。 |
|
參照: 《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弓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原住民弦類: 原住民樂器中,弦類是最少的樂器,其中以弓琴較為普遍,使用於阿美、泰雅、布農、鄒、邵、卑南、排灣、魯凱、平埔等族群中。弓琴外型則像一把弓,弧狀近半圓形,竹製的弓架上不同材料的弦,如金屬弦、麻弦、藤弦等。 演奏時以琴身的上半部置於口中,以拇指及食指撥弦,另一手持著弓的部份並以拇指調弦改變音高以口腔為共鳴箱而產生泛音。 |
|
資料來源: |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