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粟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ˋㄋㄧㄢˊㄕㄥㄘㄠˇㄅㄣˇㄧㄝˋㄙˋㄩˋㄕㄨˇㄕㄨˇㄦˊㄐㄧㄠˋㄒㄧㄚˊㄔㄤˊㄏㄨㄚㄒㄧㄠˇㄦˊㄇㄧˋㄔㄥˊㄩㄢˊㄓㄨㄟㄏㄨㄚㄒㄩˋㄍㄨㄛˇㄕˊㄨㄟˊㄌㄧˋㄓㄨㄤˋㄏㄨㄤˊㄙㄜˋㄎㄜˇㄕˊㄨㄟˊㄉㄚˋㄌㄨˋㄉㄧˋㄑㄩㄅㄟˇㄈㄤㄌㄧㄤˊㄕˊ˙ㄉㄜㄉㄚˋㄗㄨㄥㄏㄨㄛˋㄔㄥㄨㄟˊㄒㄧㄠˇㄇㄧˇ」。
  2. ㄍㄨˇㄕˊ˙ㄉㄜㄗㄨㄥˇㄔㄥㄖㄨˊ:「ㄏㄨㄥˊㄙ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葉似玉蜀黍而較狹長。花小而密,呈圓錐花序。果實為粒狀,黃色,可食。為中國大陸北方糧食的大宗。 △小米
  2. 穀實的總稱。
    【例】紅粟
  3.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屬,「小米」之古稱。參見「小米」條。
2.穀實的總稱。《淮南子.詮言》:「量粟而舂,數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治國。」
3.俸祿。《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
4.皮膚遇寒時在表面所起的小顆粒。宋.蘇軾〈雪後書北臺壁〉詩二首之二:「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俗稱為「雞皮疙瘩」。
5.姓。如漢代有粟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稻子的穀粒。
同義詞: 粟仔
音讀: sio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粟仔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