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分組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ouping Teaching
作者: 洪志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分組教學,係教師為求教學的特定效果,而將全班學生依人數多寡或特性分為若干小組來施教。分組教學與大班教學或一個學生接受教師個別指導的教學形式以及班級經營策略有別,期望有助於引導學生在小組互動中產生合作性的學習;其基本理念有二:學生相互激盪合作學習相同的教材,而且必須對於同伴的學習過程或是學習效果負起某種程度的責任。學生在分組教學下的學習效果可能會因為處於不同類型的小組而有區別,甚至可能產生負面的效果,因為小組的成員與小組的特性會影響組內成員的互動,這種現象可以用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加以解釋。
  「如何分組?」依需要與實際教學情境而定;或由學生自尋同伴或經由老師分配;時間上,或為暫時性分組或長期固定;或為同質性(依性別、興趣、能力等),或為異質性的小組;小組之間可能是競爭的或是合作的;成績的評定可能是整組為單位的,或是個別化的。
  以下為常見的四種分組教學類型:
1.學習小組(student team learning):以成就評量的複習為主,區分學生為若干小組來學習特定的教材,每一小組的學習內容並無二致,重點在於借助群體力量合作學習,一般而言,整組學生在達成學習目標後,全組同時獲得獎賞;但是每一組員都必須為小組的成敗負起責任,教師的評分可以彈性地或以個別學生的努力為依據,或參酌個人對小組的貢獻而定。2.組合式分組教學(jigsaw):將特定教學單元的教材分成若干小單元或段落,並將全班學生分成相同數目的小組,每一小組學習其中一部分的教材或一個小單元,但是各組學習的教材互不相同,同一小組的學生聚集一起相互討論研習各自學習的心得,並彙整做成結論,以「小老師」身分在分組報告時負責教授其他小組成員。3.共同學習(learning together):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小組負責完成一項作業。通常每一小組僅獲得一分作業說明,以保證同一小組的成員必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務;小組的作業也有賴成員的交互討論,集思廣益才能周全;教師的評量以整組的表現或成果為主。4.集體合作探討(group investigation):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既定的教學單元內選擇有興趣的子題進行研究,並將研究總成果分享給全班同學。小組成員可以將選定的子題進一步細分,使每一位成員負責單獨的項目,分頭進行,最後再集體討論,統整結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分組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