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碰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èng zhuà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碰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èng zhuàng |
解釋:
碰觸撞擊。如:「公車司機倒車時油門踩得太重,碰撞到後面的車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不似上海只靠左邊走,便沒有碰撞之虞;他卻橫衝直撞,恐後爭先。」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碰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llis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兩粒子(可包括光子)相遇而改變動量與能量的過程,碰撞的結果甚至會有粒子毀滅或產生。分成彈性碰撞(elastic)及非彈性碰撞(inelastic),所謂彈性即動能守衡(內能也守衡)的反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碰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collision |
作者: | 謝勝己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從字義上知,碰撞即為兩物體或質點的相撞。碰撞可分為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可用來分析質點間的碰撞現象。在氣體動力論或統計力學中,基本假設即為氣體分子間的彈性碰撞,從而推導出壓力、密度、溫度及其他物理特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碰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collision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區域網路中,在一條通信通道上同時進行資料傳輸而造成的現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碰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Collisions |
作者: | 劉有德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力學名詞。兩物體在運動中接觸時,因其接觸點有不同速度時所產生之行為稱為碰撞。碰撞可分為中心碰撞及偏心碰撞,中心碰撞會導致兩物體線速度之改變,偏心碰撞則同時導致兩物體角速度之改變。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碰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