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B型肝炎 - 教育百科
B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patitis B
作者: 陳政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B型肝炎是由病毒所引起之肝臟細胞發炎的疾病。由於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有部分的人因無法產生適量的抗體,則病毒長期存留在肝臟及血液中,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在臺灣地區約每五人之中就有一個(即百分之十五~二十)B型肝炎帶原者,因此全臺灣目前至少有三百萬以上人口為帶原者。這些B型肝炎帶原者不僅會傳染B型肝炎給別人,可怕的是病毒會潛伏在肝細胞內,可能引起慢性肝炎再轉為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機會,是非帶原者的一百五十倍以上。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感染的血液、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傳染途徑可區分為母子傳染及水平傳染。母子傳染又稱垂直傳染,是指帶原的母親,在生產前後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B型肝炎帶原者母親如為e抗原陽性,則新生兒百分之九十八均會成為帶原者。新生兒時期因此途徑而得到B型肝炎者,很容易在日後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水平感染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傳染。輸血、打針、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等,都可能是B型肝炎的水平傳染途徑。臺灣地區目前的B型肝炎帶原者約有一半是由母子傳染而來,另有一半是由水平傳染而來。
  B型肝炎病毒共有三種抗原-抗體系統。三種抗原分別是:HBsAg(表面抗原),也就是病毒的外套;HBcAg(核心抗原),也就是病毒的核心;HBeAg(e抗原),也就是病毒的製造物。與其相對應的三種抗體分別是:anti-HBs(表面抗體);anti-HBc(核心抗體);anti-HBe(e抗體)。除了核心抗原之外,其餘的抗原及抗體都可在血液中出現,也是醫師們用以檢驗B型肝炎感染常用的方法。
  要預防B型肝炎,應由以下三方面來著手:
  1. 防止母子傳染:政府自民國七十三年(1984)起推展B型肝炎疫苗注射,所有新生兒一律須接種B型肝炎疫苗注射。最近的調查報告指出學齡前的兒童B型肝炎帶原率已降至百分之二至三,效果非常良好。
  2. 防止水平感染:應避免輸血、打針、針灸、穿耳洞、刺青、紋眉、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等。
  3. 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血液中無B型肝炎表面抗原(即非帶原者),也無表面抗體的民眾,最好接受疫苗接種,產生免疫力,一勞永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B型肝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