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中的民族主義 - 教育百科
教 | |
育 | |
中 | |
的 | |
民 | |
族 | |
主 | |
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ationalism (in Education) |
作者: | 徐宗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民族主義係將我族的利益與價值超越於其他民族之上的一種思想體系。民族主義展現在自我民族中心、重視一己民族文化的價值,以及強烈的自我民族意識與自我民族的認同上。然亦有學者認為民族主義即國族主義,但事實並不盡然;民族的形成是藉由共同的語言、血統、信仰、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自然的因素,不同於藉由武力而形成的國家。依照孫中山先生的看法,民族是自然形成的,國家則是靠武力形成的。民族的凝聚,文化的勢力占有不少的分量,因此當十九世紀西方民族主義逐漸抬頭而興起的時候,民族主義與教育的關係,逐漸為一些教育家所注意到。普法戰役之後,普魯士的學者試圖以教育的實施,來喚起沉睡的普魯士人的民族意識,以教育來振興普魯士人對民族的信心,以教育來鼓舞普魯士青年人的愛國心與愛國情操;其中較為世人所稔熟的莫過於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費希特一方面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激勵國人恢復失去的民族精神;一方面昭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國民學校的教師,要肩負起發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普魯士終於能夠振興民族精神,完成國家統一,史學家多承認這是教育與民族主義相結合的一項具體史例。十九世紀民族主義逐漸興起,一些教育原為教會所控制的國家,開始有了教育國家化的舉動。作為國民教育的小學,在其課程的設計上,極為強調國語的推行,希冀一個統一語言的出現,有助於社會各分子的溝通,以便建立民族的向心力。一般學校的教材,多偏重於本國歷史、地理及相關文化內容的介紹,以期形成共同的文化觀、價值觀及社會觀。教育上重視公民教育,注重愛國情操的培養,發展國民對自我民族的信心及優越感,皆可看成是民族主義與教育相互結合的具體事實。民族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對於近代各國教育之世俗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至於教育上力圖初等教育之普及,提供免費的小學教育,以及法律上將初等教育列為義務教育或國民教育,都可以說與民族主義思想有著密切的關聯。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