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德國) - 教育百科
邦 | |
教 | |
育 | |
廳 | |
長 | |
常 | |
設 | |
會 | |
議 | |
( | |
德 | |
國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tanding Conference of the Ministers of Education and Cutural Affairs of the Länder(Germany) |
作者: | 謝文全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為各邦教育廳長的常設會議,以協調各邦的教育措施,使各邦的教育法規及制度能相互配合,一則便於國民遷徙流動後對新邦教育的調適,二則共謀各邦及全德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創設於一九四九年,開始時由當時西德的十一個邦教育廳長組成。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德,在教育上是一個地方分權的國家,各邦擁有其教育主權,教育制度亦因邦而異。各邦有鑑於過度分歧的教育體系,不只不利於國民遷徙後的適應,而且會相互抵消彼此的力量,故成立該常設會議以資協調,以求化解各邦分權可能造成的缺失。 該常設會議由各邦教育行政長官(即邦教育廳、局長)組成,全體會議(plenary assembly)約每八週召開一次,各邦的教育廳(局)長均出席,每位廳(局)長都只有一個投票權,其決議要所有成員全體同意方算通過。會議的決議對各邦並沒有強制力,採不採納的決定權操在各邦的議會。換言之,只有各邦議會加以採納制定成法令時,才具有拘束力。 該會議為便於運作,設有數個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s),平時負責研擬有關議案或計畫,再提交全會討論議決。主要的常設委員會為學校委員會(School Committee)、高等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for Higher Education)、藝術與成人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for Arts and Adult Education)及德國海外學校委員會(Committee for German Schools Abroad)。各委員會至少每兩個月集會一次,討論各邦提出的有關議案及全會交議事項,再將討論結果提交全會討論議決。 該會議設有祕書處(Secretariate),以處理事務性工作。祕書處的主要任務有下列四項:(1)處理會議之紀錄;(2)監督各邦對會議決議之執行;(3)蒐集及提供有關資料及訊息;(4)與各邦及聯邦有關單位溝通協調教育相關事宜。祕書處分設下列單位處理各有關業務: 1.檔案資料室(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負責蒐集及提供國內外教育資料、準備會議所需文件、出版該會刊物及處理該會的各種檔案。 2.國際交流室(Exchange Service):負責協助各邦處理國際文教交流事宜,以促進國際間教育之合作交流。 3.國外學位評定(Central Offi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reign Degrees):負責協助各邦教育行政機關及高等教育機構評定國外學位或證件,以明其真偽及等級。 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自設立以來,已通過若干決議案,對德國教育的協調與發展有重大影響。如一九五五年通過的〔杜塞多夫協定〕(Dusseldorf Agreement),對學年度的起訖、假期的期限、學校的名稱、評分的等第、證書的相互採認、學制的型態等,均有所約定;一九六四年通過的〔漢堡協定〕(Hamburg Agreement)則對學年度的起訖、義務教育年限、學校名稱、學制的型態、評分的等第、證書的相互承認,亦有所協議。此等協議使德國的教育制度從分歧中建立了某種程度的統一,影響深遠。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