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腥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注音: |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腥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xīng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腥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xīng |
|
解釋:
[名] 1.生肉。《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2.魚、肉所發出的刺鼻氣味。如:「腥膻」、「葷腥」。 [形] 1.氣味刺鼻難聞。如:「腥臭」。漢.王充《論衡.量知》:「粟未為米,米未成飯,氣腥未熟,食之傷人。」 2.汙穢、醜惡。《國語.周語上》:「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腥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腥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tshènn/tshìnn
|
解釋:
|
|
| 異用字: | 青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腥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1. 豕息肉。《說文解字.肉部》:「腥,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清.段玉裁.注:「息當作瘜。疒部曰:『瘜,寄肉也。』」 2. 生肉。《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薦之。」《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後泛指魚、肉等食物。唐.白居易〈齋月靜居〉詩:「葷腥每斷齋居月,香火常親宴坐時。」《紅樓夢》第四九回:「我們這會子腥膻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 3. 魚、肉、血液所發出之刺鼻氣味。如:「腥膻」、「腥臭」。《荀子.榮辱》:「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二.人部.婦人月水》:「女人入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亦專指魚之臭味。《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水居者腥,肉玃者臊。」漢.高誘.注:「水居者,川禽魚鱉之屬,故其臭腥也。」 4. 汙穢、醜惡。《國語.周語上》:「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宋史.卷三○六.列傳.孫何》:「遂使腥羶得計,蛇豕肆行,焚劫我郡縣,係累我黎庶。」 |
|
| 注音: | ㄒㄧㄥ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腥 |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