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健康行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alth Behavior
作者: 李碧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健康行為乃指一個人在身心健全或罹患疾病的狀況下,針對本身的健康問題而有的對應方式。這些對應方式涵蓋了自身所有的想法、感受、態度或採取的行動。
  有關健康行為的分類,學者專家的意見不一,以下介紹其中的兩種。
  1.醫療社會學家的分類,如凱絲(Kasl)和柯布(Cobb)於一九六六年指出健康行為應包括下列三類:(1)預防行為(preventive behavior):是指「自認健康的人在沒有自覺症狀的情況下,為了預防或發現疾病,所從事的活動」,如接受預防注射等;(2)病感行為(illness behavior):是指「自己感覺有病的人,為了確認健康的狀態及尋求合適的治療方法,所從事的活動」,如訴苦、向親朋及受過醫護訓練的人員諮詢;(3)病人角色行為(sick-role behavior):是指「自認有病的人,為了痊癒的目的,所從事的活動」,如接受適當的治療、全盤的依賴行為及導致對日當義務的某種程度的疏忽。
  這種分類適用於建構解釋及預測健康行為的理論。
  2.衛生教育學家的分類,如格林(Green)在一九七○年及一九八○年反應分成五個次元:(1)頻率:在衛生教育計畫中,要求行為規則性地出現,亦即同樣的行為,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反復的出現;如定期牙齒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等;(2)早期性:在衛生教育計畫中,要求提早採取行動,一旦症狀出現,立刻尋求診療,以免耽誤治療;如孕婦的產前照顧,愈早愈好等;(3)品質:在衛生教育計畫中,要求選擇合適的醫療行為;如糖尿病患者選擇低醣類的食物、高血壓病人選擇低膽固醇食物、醫療照護資源的選擇等;(4)範圍:在衛生教育計畫中,要求採取一組複雜的行動;如牙齒的保健計畫中,有時要求飯後潔牙、合適的膳食、定期檢查牙齒及預防性的照護等;(5)持續性:在衛生教育計畫中,要求行為能長期的持續下去;如戒菸、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服藥治療等;或要求一組有時間順序的行為之持續,如一系列的預防接種、從初次接種到追加接種等。
  這種分類適用於衛生教育的計畫及評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健康行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