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ystematic Management Plan for School Discipline, SMPSD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提供有價值的建議給教師,要求教師關心班級行為問題,處理學校組織結構的改變;藉著改變,增加管理行為問題的可能性,以減少對正常教學的干擾。
  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在美國第一次出現於一九七六年,提供一系列建議,幫助中等學校教育人員解決學生的長期行為問題,其主旨是根據組織理論;於一九八○年加以修正,促使教師發展更有系統的班級管理方法。
  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分為七部分,處理下列活動:
  1.了解學校是一個規則統治組織;
  2.收集了解與促進學校訓導所需的資料;
  3.擴展學校衝突解決的能力;
  4.發展團隊關係解決訓導問題;
  5.家長參與學校訓導;
  6.為學習提供增強環境;
  7.為教師與職員提供專業發展機會。
  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是一個合作的方法,教師應該與同事、教育行政人員、職員、家長、學生等密切合作,同心協力,制訂規則和目標,察覺學生問題行為的徵兆、計畫策略,幫助學生了解學校訓導是前後一致且有效的。
  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並不包含單一的技巧或一套技術,而是提供各種不同的觀念,以處理現存的行為問題,以及預防問題發生。前後一致地實施這些規則,以及察看學生是否知道規則與目標。
  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的基本假設是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與學校組織密切相關。如果學生屢次表現偏差行為,可能是正在傳遞他們對學校組織的不滿。所以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並不直接改變學生的行為,而從改變學校組織開始。這個假設是居於學校是為學生服務,而非控制學生。第二個假設是學生的行為問題不能整個消除,而只能盡力預防。第三個假設是改進學校訓導要採取綜合的方法,單一方面並不適當。有效的減少學生行為問題的策略不應該忽視學校組織的特徵。
  要有效實施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需要計畫時間、教育行政的支持及大多數學校教師的合作,這些要求很難獲得滿足。教師們習慣於自行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因此要求教師把訓導看作是全校關心的事情,而採取合作的方式解決,常遭到教師的拒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校訓導系統管理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