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輪旋曲(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ondeau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曲類型名。一、輪旋曲體的詩,是十四∼十五世紀的法國詩與音樂三種定格形式(Formes Fixes)之一,其它二種形式是三節敘事詩(Ballade)和維略利詩歌(Virelai)。在十三世紀後期至十四世紀的輪旋曲詩是八行詩組成,它們的順序為A b a A a b A B(大字表示疊句),音樂的部分出現在有疊句的A和B處。到了十四世紀以後,A和B的疊句從兩句擴展的三、四及五句,早期輪旋曲詩是混合拍子,但後來加上音樂就極少再用混合拍子了。法國現存最早的輪旋詩,是中世紀詩人雷奈特(Jean Renait)的《玫瑰的故事》(Roman de la Rose)。中世紀其他吟遊詩人的作品並沒有發現輪旋詩,但不少純文學的詩作,其形式可看成是只有歌詞而沒有音樂的輪旋詩。有些輪旋詩的歌詞及音樂(整首的或後段的)被夾雜在其他的歌詞裡,尤其是在經文歌中。第一位用複音音樂的形式來創作輪旋詩的音樂家是亞當德拉哈雷(Adam de la Halle),他創作的輪旋詩是三聲部對位。另一位重要的輪旋曲作曲家是馬肖(Guillaume Machaut, c. 1300-1377)。其他的後繼者包括杜飛(Guillaume Dufay, c. 1400-1474)、班舒瓦(Gilles de Birs Binchois)。這些作曲家之輪旋詩開始有樂器前奏,整段配合歌詞用模仿形式進行,並用在宗教劇及世俗的歌劇中。二、巴洛克時期常用在舞蹈音樂中的一種簡單疊句形式的輪旋曲,它只是一種曲名,並有一定的速度、拍節及構造。通常樂曲中之第一段終止在主音,作為副歌或主樂節。該樂節可在其他的樂段中重複。樂段的數目沒有限制,如果舞蹈是二段式,通常都用輪旋曲的方式來處理,如夏康舞(Chaconnes)、嘉禾舞(Gavottes)、薩拉邦德舞(Sarabande)和梅呂哀舞(Minuet)都是二段式的舞蹈。所以也常用輪旋曲的形式來處理。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輪旋曲(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