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初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ài chū |
解釋:
上古時代。《楚辭.屈原.遠遊》:「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也作「太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泰初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泰初」即太初,是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初,也就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的名稱。根據老莊學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太古之初,未有天地之前,唯有道存在,而有無則是道或顯或隱的兩種狀態。因此太初即是道;道是創化生生的宇宙母力,是功能原理(a functional principle),而不是實體原理(a substantial principle),因此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可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渾一之道,正是太初。(參見「得一」、「道生一」)〔莊子‧天地篇〕也談到這觀念:「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正是說太古之初的道貌原是無,無的形質不定,也就沒有名稱。實則宇宙萬物皆出於混一之道,只是道貌在太初無有的階段時,一切事物皆隱而未顯,不成具形。另外一種斷句方式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則以「無無」、「無名」是專名,均指未有天地之前的渾沌狀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泰初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