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yí chuán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yí chuán |
|
解釋:
經由基因傳遞使後代延續親代特徵(如容貌、先天性疾病等)的現象。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遺傳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Hereditary |
| 作者: | 詹棟樑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最早做遺傳實驗的是奧國神父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al, 1822~1884),他也是植物學家,曾以豌豆的品種作實驗,發現了著名的孟德爾遺傳定律。 後來研究人的遺傳的是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 1822~1911),曾用統計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和遺傳勢力的比較;發現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如文豪、詩人、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因他得自上一代不平凡的遺傳,所以才能有特殊的成就,縱使後天的環境惡劣,也不能阻礙其天才的發展。這種理論出現以後,帶來很大的影響;有一段時間,在教育上產生了對教育功能的懷疑,認為人既然受遺傳所命定,那麼教育促使人改變的可能到底有多大? 近代對遺傳的研究,與教育有關者方面的研究,發現人的智力與遺傳的相關比率最高,也就是人的智力確實是遺傳的。 由於現代的醫學越來越進步,發展出遺傳工程學的理論;遺傳工程學就是探討如何使用科學的方法,使遺傳能發生改變,以打破過去所認定的遺傳命定主義。遺傳理論對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而遺傳工程學對人類體質的改變有很大的貢獻。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遺傳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動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對應華語: | 遺傳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遺傳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