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花燈 - 教育百科
  • 漢語拼音 huā dē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ā dēng
解釋:
  1. 彩飾的燈。常指元宵節所懸掛供觀賞的燈。
    【例】每年元宵節前後,本地廟宇總會展出各式各樣的花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花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ā dēng
解釋:
1.各種彩飾的燈。多指元宵節所懸掛供人欣賞各式的燈飾。《三國演義》第六九回:「六街三市,競放花燈,真個金吾不禁,玉漏無摧。」《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只見院內各色花燈閃灼,皆係紗綾札成,精緻非常。」
2.流行於雲、貴、川、湘等省的地方戲。參見「花燈戲」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花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a Têng
作者: 金千秋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漢族民間舞蹈。泛指在元宵節表演的各種民間舞。舊曆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這一天有張燈、耍花燈、扮社火等娛樂活動,是我國民間最活躍最熱鬧、民間歌舞最為盛行的節日。它是歷經唐、宋、明、清數千年的傳統燈節。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宋朝京城元宵節舞燈盛況。孔尚任在他的《舞燈行留贈流香閣》一文,寫他在俞錦泉家中觀舞姬舞燈:「一燈一燈陸續吐,十二金釵廿四燈,燈光人面添媚嬌,千旋百轉記難真」。說明明代的燈舞已具有相當的水平。清代,燈舞更 昌盛。姚燮的《今樂考証》有了更具體的記載:「每人花燈二,上場的一十二人,應節盤旋,頗觸心目。其法有三十六變……」。元宵節的活動,以燈舞最多,各地稱呼不一,有稱《耍燈》,有稱《舞燈》,亦有稱《花燈》。民間燈舞經過長年累月的演變,大約有兩百多舞種。它們按舞法不同進行分類。表演形式多種多樣。花燈又逐漸發展成花燈歌舞小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花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花燈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花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花燈 相關臺灣客語 花燈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