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五經用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五經用韻」見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二,其中一個論述標題為「五經中多有用韻」。顧氏開章說:「古人之文化工也,自然而合於音,則雖無韻之文,而往往有韻;苟其不然,則雖有韻之文,而時亦不用韻,總不以韻而害意也。」  
  顧氏說〔詩經〕的詩,本是有韻的,但也有一章中兩三句不用韻,如〔瞻彼洛矣,維水泱泱〕;或一篇中有一章不用韻,如〔思齊〕之四五兩章;甚至還有全篇都不用韻,如〔周頌清廟〕,是不因用韻而妨害文意的例子。
  顧氏說孔子贊易十篇(見〔易傳〕),彖、象、傳、雜卦等五篇用韻,其中也有十分之一無韻;文言、繫辭、說卦、序卦等五篇不用韻,卻也有少數用韻,即所謂化工之文,自然而合,並非有意用韻。
  至〔尚書〕本不須用韻,而〔大禹謨〕中「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則是韻文。又用〔伊訓〕中「聖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也是韻文。
  〔禮記.曲禮〕中:「行,前朱鳥而後元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是韻文。〔樂記〕中韻文更多。
  韻文讀來有韻味,但以不因韻害意為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五經用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