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克斯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mǎ kè s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ǎ kè sī
解釋:
人名。(西元1818~1883)德籍猶太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家與思想家。馬克思本人及他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論著,主要是透過辯證唯物論探討異化勞動和階級鬥爭等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的內在矛盾。著有《共產黨宣言》(與恩格斯合著)、《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等書。多譯作「馬克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馬克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x, Karl
作者: 胡夢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馬克斯(1818~1883)是德國的哲學家、經濟學者、歷史學者及政治宣傳家。他是猶太人的後裔,出生於德國萊茵區的特利爾(Trier);他曾經在波昂大學及柏林大學研讀哲學及法律。他的思想有三個主要的淵源:(1)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聖西蒙(C. Saint-Simon)的思想;(2)黑格爾哲學(G.W.F. Hegel);(3)英國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斯的思想影響深遠,但整體而言,其思想有三項要旨:(1)理解並說明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處境;(2)揭露社會的動態及勞動的本質,了解勞動對人類關係的影響;(3)建立一套理論,以說明勞動機制在整體歷史變遷歷程中的意義。這些主旨大部分完成於馬克斯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著作中。
  在馬克斯的思想中,「異化」(alienation)、「唯物史觀」(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或稱作「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 materialism)、「生產關係」(relations of production)、「階級」(class)、「生產方式」(modes of production)、「生產力」(forces of production)等是幾個重要的核心概念。
  依照馬克斯的看法,在人類社會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中,經濟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經濟關係是一個社會的基礎(下層)結構,決定了該社會的上層結構,如宗教、政治、藝術等。生產關係形成了階級關係,階級關係構成了社會結構及變遷的基礎。統治階段擁有生產工具,控制生產關係,剝削剩餘價值。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階級衝突於焉產生,新的階級發展出新的生產關係,取代舊社會的生產關係;階級鬥爭成為社會發展及變遷的原動力。例如,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地主與農奴的關係,被資本工義的生產關係所取代;資本家成為新的統治階級--資產階級(bourgeoisie),無產階級(proletariat)成為新的被統治階級。勞動的無產階級與資本家所形成的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衝突,形成新的階級對立與鬥爭,至終將導致資本工義社會的崩解。馬克斯甚至預言,一旦勞動階級意識到他們被資產階級剝削的事實,他們會以行動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一個新形式的無階級社會。
  雖然馬克斯的思想影響深遠,但也招致許多批評。他在經濟學方面的著作,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評價,受到廣泛的挑戰。他對於階級的分析,也受到一些攻擊;批評者認為他未能充分注意到新的「中產階級」(middle class)的興起,這也說明了他對於社會變遷及革命的理論是錯誤的。此外,馬克斯從未明確指出革命的時間表,只是揭示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底層的機制和矛盾,這徒然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更加不確定而已。
  馬克斯的著作,較重的有:〔德意志意識型態〕(German Ideology, 1845~1846)、〔哲學的貧困〕(Poverty of Philosophy, 1847)、〔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 1848)、〔政治經濟學批判〕(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1859)、〔資本論〕(Capital, vol.1, 1867;vol.2與vol.3出版於馬克斯身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克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